《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七十子之徒中出类拔萃者(盖有若、曾参或其门人)在编纂此书时为了将夫子思想最大化的保留下来,合同门之力,基于老师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略去现场背景,只取精简之言语。最终我们看到的论语,在篇章分布上次落有序,首尾相应;在义理表述上有放有收,有辟有阖。此书之作,其工夫不可谓不精一,其效验不可谓不至极。
翻开论语首篇《学而》,便是开宗明义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讲这三节学问之前,有必要先谈谈“子曰”这两个字。子,大家都知道是指孔子;曰,《说文解字》注为“意内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可见曰和说是明显不同的。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曰”的内容是深度思考过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应该提点精神吧!
首句,重点在学、时、习三字。我们知道的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包牺氏即伏羲氏)后来商代甲骨文中的“学”上结构是两只手朝下,中间是“爻”,下结构是房屋,周朝时在屋子里加了个“子”。字本义是古人将爻传授给后人,渐渐便有了接受教育,效法、模仿的意思。我们这里注意一下学的内容,最初的一卦有三个爻,阴爻阳爻排列组合形成八卦,伏羲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把对所有现象的领悟都包含在二十四爻里面,成为后人行为的依据。古人的学,周遍万物,无所不包。时,《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是也。习,《说文解字》:“习,数(shuò)飞也。”《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其意思是小鹰学习飞翔。学而时习之,连起来就是把古人的研究成果领悟在心并在适当、正确的时候举而措之。
次句,重点解释一下“方”。《说文》司马注:“方,并也。”古者耦耕,故方有并意。有朋自远方来,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结伴而来。
末句,重点解释一下“愠”。“昷”为甲骨文,表示加热浴盆里的水,后演变为“温”字,引申义为适中的热度。把水加热,当然是使水的温度适宜洗澡,要点是“适中”。在儒家文化里,理想的圣人状态是有心而无为,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无一毫之偏颇。所以取“温”一字来描述出入自得,雍容不迫,不急不缓的品德。“愠”,本义是心里燥热,不冷静,心属火,本来就是个跳动的物事,再加热,不是养心之法,所以“愠”是过怒的状态。古人将怒归为逆德,朱熹认为怒是最难控制的情感。人不知而不愠:与人相处时,对方不知道理,言语行为出现偏差,而我能持守本心,不被干扰,这样的我,是君子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正己,而后亲师友,在面对不化的人时,依然能够不动心,处之有道,这是君子风范。孔子开头并没有说“吾”,整章也未提“圣人”,表明这不是只有他能够做到的,如果人人都自格物致知始,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最终不难成为君子。此开宗明义第一章,或许寄托着孔子对后死者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