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是茶区农人的农事活动之一,这种活动从茶的种植开始传承了几千年。它繁衍出丰富的茶文化,尤其在民间,茶文化更是展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彩内容。
采茶的时间
唐代,人们对于采茶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所以陆羽说采茶时间是农历二到四月,按如今的公历算,是三月到五月之间。简而言之,就是在春天采摘。
到了宋代,人们对采茶时间的要求开始严格起来,一般从惊蛰开始,到清明之前为采茶的最好时期。
采茶的天气
采茶选在天气晴朗的早晨,太阳未出露水未干之前,如果茶叶被太阳晒到,其蕴含的膏脂就会消耗,也会失去一部分水分,导致芽叶不鲜嫩。采茶的时候,要求用指甲而不用手指,因为手指的汗液会让芽叶受到熏染。
茶叶的鉴甄别
唐时人们认为芽叶挺拔的就是好茶叶,但宋人会精益求精,以芽叶的形状来分级。通常的标准是芽越嫩越好,一芽者像莲花含蕊未放,称为莲蕊;二芽如红缨之矛,称为旗枪;三芽如麻雀张口,称为雀舌。名美茶香,闻名而知茶必非凡品,中国古老优雅的韵味,从茶名中可见一斑。
茶的形态
唐代初期,茶有四种形态:觕茶、散茶、末茶、饼茶。
觕茶类似今天所说的茶砖,它方便储藏但看起来不精致,是边疆民族的常饮之物。
散茶和末茶基本可归为一类,在制作中茶的芽叶不做成饼状而是烘焙后就收藏起来,和现在冲泡的茶叶相同,不过在饮用的时候要研磨成末茶。
饼茶出现之前,这三种形态的茶都在民间流行。唐代中期,饼茶开始普及,以上三种茶叶逐渐减少。
宋代贡茶,进一步发展了饼茶的制作工艺,用金银做模具压制饼茶,以龙凤做花式,去掉了唐代饼茶中间的孔眼。这个时期,饼茶又称团茶,茶饼需要研制数次,并添加龙脑香料,外层上蜡,油光可鉴。
团茶类型诸多,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下方上圆形、龙团方形、六角梅花形、六角尖瓣形等,其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到了元代,粗犷豪放的北方蒙古族难以接受制作太过精细的团茶,因此统治阶层多饮觕茶,此时民间饮茶则多为散茶。
从明代开始,团茶被正式废除,其他三类茶流传下来。明清时期花茶出现,并在京城风靡一时
饼茶的鉴别
饼茶从胡人靴子般的皱缩状到经霜荷叶般的衰萎状,分八个等级。下等的鉴别方法是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次等的鉴别方法是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最好的鉴别方法是既能指出茶的妙处,又能道出不好之处,如压出了茶汁的表面就光润,含着茶汁的则皱缩;隔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平整是因蒸后压得紧,凸凹是任其自然,压得不紧。
农历二、三、四月份,正是采摘茶叶的时节。肥大、健壮如春笋般的嫩芽,生长在肥沃的风化碎石土壤中,长四、五寸,当它们破土而出如薇、蕨嫩芽时,趁着清晨的露水开始采摘。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生长着次一等的芽叶,有的老枝上长出三到四枝,选择长势好、挺拔的采摘,下雨天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无云便可采茶,将采摘的芽叶倒入甑中蒸熟,熟后倒出用杵臼捣碎,然后再放到模型里用手压成一定的形状,后焙干,穿成串,密封好,茶叶就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