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小节。在这一节中,诗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天地、阴阳的疑问,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大胆质疑,体现了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
接下来,我们学习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天体构造之问:
圆环有九重,是谁测量了它的尺度?这样的工程,是谁最初建造的?
天体旋转的轴心系在哪里?天的极顶安放在何处?八根天柱支撑着哪里?东南方向为何有所缺损?
九天的边际在哪里相连?它们是如何安置、归属的?天地间的角落和弯曲之处如此众多,谁能计算出它们的数量?
日月星辰之问:
天空与地面在哪里相交叠?天为何被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日月依附于何处?众星又是如何陈列的?
太阳从汤谷升起,在蒙汜落下。从清晨到黄昏,它究竟走了多少路程?
月亮有何德行,为何死后又能重生?它有什么好处,以至于玉兔在其腹中?
女岐未曾婚配,为何能生出九个孩子?伯强住在何方?和煦之气又在哪里?
为何关闭(天门)就形成黑夜?为何开启(天门)就有了光明?角宿还未出现曙光,太阳又藏在哪里?
这段描写表达了古人对天体构造、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的疑惑和思考。诗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展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昆仑悬圃,其凥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鲧的治水与遭遇:
鲧不能胜任治理洪水的重任,为什么天帝还要推举他呢?众人都说:‘有什么可担忧的,为什么不试验一下他的能力再作决定呢?’
鸱龟(一种神话中的动物)拖拽着泥土,鲧为什么要听从它们的指引呢?鲧想顺应自己的欲望取得成功,天帝为什么要对他施以刑罚呢?
鲧长久地被囚禁在羽山,为什么三年都没有被释放?伯禹(即大禹)对鲧的作为感到愤怒,但他自己又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呢?
禹的治水与成就:
大禹继承并完成了鲧未竟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为什么他继承初业,但谋略却与鲧不同呢?
洪水之泉极其深广,大禹是如何将它填塞的呢?大地划分为九州,他是如何将这些地方治理好的呢?
应龙是如何在大地上画出山川河流的?大禹是如何遍历河海的?鲧在治理洪水时做了哪些工作?大禹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其他神话元素与疑问:
共工(康回)发怒撞倒了不周山,大地为什么因此向东南方向倾斜?九州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安排的?江河山谷为何会淤积?
江水向东流却不泛滥,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哪个方向的长度最长?
南北走向的山谷,它们的宽度有多大?昆仑山和悬圃(都是神话中的地名)究竟在哪里?
增城有九重之高,它究竟有多高呢?四方的门户,是谁在把守呢?
西北方向的大门已经开辟,是什么气息在那里流通呢?
这段诗词通过一系列疑问,展现了古人对治水神话的深刻思考与探讨。
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是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烛龙是如何照耀的呢?烛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被视为昼夜的更替神的。
羲和还没驾日车出门,太阳还没升起。羲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是传说中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
若木的花为何放出光芒呢?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木名,生长在昆仑山西边的极远之地。
什么地方冬天温暖?什么地方夏天寒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反常现象的疑问。
这些诗句充满了对神话传说的引用和对自然现象的哲思,富有诗意和想象力。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