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将本单元画为一张思维导图,在其中标注尽可能多的细节。要求分两次画:第一次完全凭自己的记忆,用黑笔或蓝笔,第二次可以查阅笔记或课件,用红笔补充。
2、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出至少三个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案例(或改进设想),并指出其利用了哪一条脑科学规律。
第八讲讲到的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有与我有关,社交天性,幽默有趣,悬念冲突,情绪感染,新异信息等。
教学案例一 树立榜样
上次不是从七年级接班,而是接手了九年级。学习风气不浓,仅有五个还愿意学习的学生学习劲头也说上很大。怎么激发她们学习动力?感觉讲大道理苍白无力,以学生现在的认知也不能认同。想到自己以前的学生,那几个正在读大三的学生也许可以帮上忙。让她们相互交流,心灵更容易贴近,这样的榜样也更亲切。联系了五个学生,请她们与现在的小学妹结成对子,书信往来。那几个学生非常乐意,各自发过来自己的地址。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九年级的五个学生每人选择一个结对子的学姐。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每人给学姐写一封信,可以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成长中的困惑,想要了解的大学生活等。这样,她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开始了。我给这个活动取了个名字“两地书”(借用鲁迅与许广平书信集的名字)。
学生上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对上高中有点随缘的态度,大学又太遥远。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就不足。给学生约上上大学的学姐,就是希望学生以她们为榜样,通过与学姐的交流,对大学有具体清晰的认识,让自己对上大学产生期待,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激起自己学习动力。身边这样朴实的榜样比网络上的榜样更具有力量。差不多一年的书信往来,效果也确实不错。
现在想想,是不是也算是用榜样让学生产生快乐递质,产生学习欲望呢?
教学案例二 及时表扬
第八讲王老师讲到感受到被爱,被他人认可,可以产生快乐递质催产素。所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认可很重要。
这学期接手的七年级非常疯狂,很快就成为全校最乱的班级。上课时很多学生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比如宇,要么和前后左右邻桌说话,要么趴在桌子上玩东西,要么从凳子上下来,蹲在地面上窝在桌子下面玩,要么睡觉,从来不听课。叫他的名字,提醒他听课,无动于衷。如果批评他,就小声在下面嘀嘀咕咕犟嘴。和班主任沟通后,把他调到最前面的最右边,这样他的邻桌少了两个。离开了玩得最好的伙伴,宇虽然还不听课,但上课说话好多了。看到他的进步,及时表扬了他,还表扬他字写得工整,鼓励他及时完成作业。表扬还是很有用的,以后他大多时候都能写完作业。继续鼓励他,鼓励他听课,做笔记,这对他是有难度的。不过有机会还是鼓励他,有时也和他聊一点别的。虽然他站在还不怎么学习,但上课表现确实好多了,即使有时和同学说话,看他一眼,他就坐好了。一次办公室里一位老师说宇有点顽劣,自己感觉宇还是一个不错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理解。想想,也许就像王老师上课讲的,感受到关爱,被老师认可,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感到快乐,轻松。
教学案例三 学生资源
第八讲讲到脑天然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学习内容与学生关联可以引发学生兴趣。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课本上的插图是若瑟夫给于勒付钱时的情景,让学生依据文章重要情节、主要人物自行设计一幅插图。把交上来的插图筛选一下,想选择了一位学生的插图作为范例,做成课件,上课时让大家分析得失。当然,事前先争得了这个学生的同意,这毕竟是个人作品。上课时,当把学生插图展示出来时,学生兴致盎然。结合文章内容,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感觉这样来源于学生的资源,远远比从网络上找到的资源更吸引学生。听了王老师的课,感觉也许是因为源于学生的资源,更容易引发学生大脑产生快乐递质吧?这也给自己很好的启示,学习内容尽量建立与学生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