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难磨”的学生,许多教师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上课插话、作业拖延、抵触管教的身影。他们像裹着坚硬外壳的小刺猬,既让教学节奏屡屡受阻,也悄悄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但“难磨”的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与期待,只要找对方法,便能化“棘手”为“契机”,助其稳步成长。
应对“难磨”学生,首重“倾听”,读懂行为背后的声音。不少学生的“难磨”,实则是情绪的错位表达:上课故意捣乱的孩子,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抗拒写作业的学生,或许是因基础薄弱而害怕犯错。记得班上曾有个总在语文课上画漫画的男孩,起初我多次批评,他却愈发叛逆。直到一次课后,我蹲下来翻看他的画本,发现里面满是对航天的向往——原来他觉得课文内容“没意思”。后来我在课堂中加入航天相关的拓展知识,他不仅主动收起画本,还成了课堂发言的积极分子。比起直接制止“问题行为”,耐心倾听、探寻根源,才能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第一把钥匙。
应对“难磨”学生,需用“包容”,允许成长有“慢节奏”。“难磨”的学生往往习惯了被否定,对批评格外敏感,此时包容的态度便是最好的“软化剂”。有位经常迟到的女生,每次道歉都很诚恳,却总改不掉毛病。一次她又迟到了,站在门口红着眼眶,我没有责备,只是递过一张纸巾:“是不是早上遇到什么麻烦了?慢慢说,我们等你。”后来才知道,她每天要帮生病的妈妈准备早餐,偶尔会耽误时间。之后我们约定,她若预计迟到,可提前发信息说明,课堂也会为她预留笔记。渐渐地,她不仅迟到次数减少,还主动担任了班级“爱心值日生”。教育从不是“一刀切”的改造,而是用包容接纳不完美,让学生在安全感中慢慢调整步调。
应对“难磨”学生,要靠“借力”,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学生的“难磨”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有的是因家长过度溺爱,缺乏规则意识;有的是因亲子沟通不畅,故意用叛逆吸引注意。此时单靠教师的努力如同“单打独斗”,家校携手才能形成合力。曾有个爱与同学吵架的男生,我多次与他谈心效果甚微。后来与家长沟通发现,他爸爸常用“拳头解决问题”,孩子便潜移默化地模仿。我们一起制定了“家庭沟通计划”:家长减少说教,多听孩子分享;学校里我教他用“说感受”代替“发脾气”。一段时间后,男生不仅吵架变少,还学会了主动调解同学矛盾。家校同心,如同为学生撑起一片共同守护的天空,让“难磨”的棱角在合力中慢慢被温柔抚平。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征服”,而是一场温柔的“唤醒”。那些看似“难磨”的学生,不过是暂时迷失方向的小树苗,只要教师以耐心为土、以理解为水、以合作为光,终能帮他们褪去叛逆的外壳,长成挺拔的模样。而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更懂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份坚持点亮另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