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的四端就是4种“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分别对应的是仁义礼智。恻隐之心就是你对他人的同情而羞辱之心,就是你厌恶一个人或觉得这个人非常可恶,恭敬之心就是对大家的尊敬,而是非之心就是分辨对错。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这些心好像都是对其他人。而并不是对自己。但是儒家思想中不是说要先成己再成人?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说说我自己的观点。
孟子在前面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是后面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四端在人们的心理都是一种可能性,是自己的,而且是每个人都有的,不是外界给你的,但是如果你想要得到他又要修炼自己才能得到。就像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那个可能性,如果你认真的发掘了他,那么这个可能性就开始发芽成长,最后得到了果实,你也就先利己再达人成就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但如果你并没有去发掘他,甚至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那么就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了。
当你如果看见路旁有一个流浪的小猫,那你同情他,就证明你当时已经有了恻隐之心,但是,你并没有发觉他,而我认为如果你看到了这只小猫便开始帮助他,那你的那个可能性的小种子就在慢慢的发芽。而在发芽的过程中,你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在别人看来,可能恻隐之心就是一个对外的输出,但是在我们对别人输出的时候,那自己的那个小种子是不是也在成长?
而你如果真正的厌恶一个人,那么我认为,你的那个羞恶之心的小种子也在慢慢的长大。因为你真正厌恶了一个人,你肯定有厌恶他的点,而为什么厌恶他,肯定是他的做法或者他的观点跟你的不合,所以你才厌恶他。
同上,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先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是先把自己“立”起来。最后再把这个自己的仁心往外推,看似是在成就别人,其实自己也有成长。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仁义礼智——四端,也是4种心。有些人已经求而得之有些人,则舍而失之,还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拥有这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