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产生的原因
十几岁的孩子心理感受与承受能力方面远胜于成人,他们认为严重的问题,在成人眼里也许并不算什么对孩子内心的认识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家长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对社会学校甚至家人产生消极态度,发生逃学学习障碍和交流障碍等现象,并有可能因此形成一些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如任性孤僻恐惧,性别角色混乱,会有说谎,偷窃行为和离家出走等。
孩子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可能源于很多方面,例如孩子的个性气质方面存在的缺点,父母和家庭不良行为和心理失范父母的漠视家庭摩擦与父母离异不良社会环境,熏陶等。
1.孩子方面的原因
孩子生而不同。每个孩子的气质和个性形成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缺点。这些缺点如果被放大就会形成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而内向,如果家长没有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没有给孩子提供适宜的交往机会,孩子可能变得孤僻不善交往,容易受伤害,而生活活泼的小孩子,如果没能很好地培养其支恐能力和意志力,很可能形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存在问题孩子就存在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因此家长自身往往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在2008年七月份的一次访谈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商标表示,他从前经历的咨询中有三分之二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长本身有关可以说是家长心理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例如一些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却责怪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自己不求上进,却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家长对孩子不够尊重,却要求孩子尊重别人家长对孩子很少这样去要求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另有一份研究表明,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近高达60%而家长没有心理问题的子女,其心理问题发生率要低得多,其中,母亲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心理健康相关程度高于父亲与子女的相关度。
问题家长往往催生问题家庭,问题家庭是孩子产生各种问题的温床,例如父母过分挑剔与完美或者父母自身的紧张焦虑或悲观情绪会通过各种方式传给孩子,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或者悲观情绪,也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管理方式也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心理问题,例如父母过于专制,溺爱或者过于放任,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心理发展不协调专制行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强制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容易使孩子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孤僻自卑遇事缺乏独立能力,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反抗攻击性强,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差溺爱型父母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容易使孩子失去自己的个性常表现为依赖懦弱,任性自私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放任行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对孩子缺乏关爱,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冷淡,缺乏理想和追求及容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家庭生活条件,有时候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因为物质的极大满足容易出现,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家境富裕。这些孩子享受到一般孩子无法得到的物质条件。他们中有些孩子认为自己见多识广天生优越,对同学缺乏友好的态度。如果这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缺乏家庭关爱。他们的精神生活将变得非常贫乏,转而求助于物质享受缺乏学习动力。其实对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剥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有些家境条件不好的孩子,如果引导不当,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缺乏必要的自信或者形成扭曲的仇恨心态,不能很好地开展社会交往。
3.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有些孩子的不良心理行为,还有学校老师的不当教育管理有关,例如课堂上老师的否定性评价学校和班级在管理中对差生的启示性待遇等学校风气不好的,也会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此外,当今小学生的生活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