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亡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听了007九班刘贻群战友《我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感受很深,因为母亲现在的身体情况,关于死亡是我必须要面对的事。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可往往又少人愿谈,甚至成为禁忌。我们对死亡的了解,大多从亲人的离世开始。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人人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可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思考死亡问题。
刘贻群战友在分享中提到伊壁鸠鲁对于死亡有一段名言:“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这段话我读了很多遍,让我从理性上可以面对死亡的恐惧了。
以前在书中看到:在死亡未到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对此我深以为然,对待生死问题,我理想中就应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
很多人可以看透自己的生死,可面对亲人的死亡,痛苦依然无法解脱,而庄子却能做到妻死鼓盆而歌。这种做法,连他的好朋友惠施都看不下去了,当面指责他。面对好朋友的指责,庄子解释说:“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观察到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亡,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了。”在庄子看来,人之生死,犹如气的聚散。生死的变化,就像日夜交替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明白了这个道理,面对死亡,就不该再有恐惧和痛苦。
虽然我们作为普通人,无法真正做到像庄子一样的超脱,但这种理性的思考,确实有助于直面对死亡的恐惧。
前一段时间,基本每天都在医院,看到很多病人和老人的生活状态,也思考了很多关于濒临死亡的问题。
分享课里讲到了巴金和琼瑶两位作家去世前的情况,很是感慨。
一代文豪巴金去世前,被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了六年。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重病中苏醒过来的巴金,不止一次对家人及周围的人说:“我是为你们而活着的。”“长寿是对我的折磨”!这个时候的巴金,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哪怕是自己痛苦万分,也必须活着。
另一位知名作家琼瑶选择生前公布遗嘱的方式,以便实现将来“尊严死”的愿望。她生怕到了那个时候,孩子对她的爱,成为她“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承诺容易实行难!万一到时候,孩子后悔了,不舍得她离开,就会变成“联合医生来凌迟我”,怎么办?所以她选择公开了她的“权利”,让所有看到这封信的人都是见证,希望孩子无论多么不舍,无论面对什么压力,都不能勉强留住她的躯壳,让她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如果那样,孩子才真是“大不孝”。帮助她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她痛苦的活着,意义更加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想起了2013年回老家时邻居的两位老人家,是长期卧床不起的,手脚都不能动,也不能说话,孩子对他们也不够好。我看到他们只有眼睛在不停地转动,我不知道老人家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他们能自己选择的话,他们愿意这样活着吗?他们在年底过世了,听到此消息,我内心深处反而替他们感到高兴,如果生命变成了折磨,还不如失去。
分享的问答部分说到庄子的一个主张很有意思,他主张“安时而处顺”,也就是说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得好好爱惜我们的身体,那死了以后就是另外一种生活的状态了。至于死了以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事实上我们谁也不知道的。庄子认为我们一般人都是贪生怕死的,可是怎么知道我们的贪生怕死不是一种迷路的感觉呢?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艾封这个小地方被晋国灭了,其中有个美女被晋王掳去做王妃,一路上她哭得非常伤心。可是到了晋国以后,晋王给她很好的待遇,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幸福得不得了,她这个时候就后悔了,如果早知道来了这里会过得这么好,我当初干嘛要哭呢?在庄子看来,我们对死亡有恐惧,是因为不知道死后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死后过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我们是不是会像那个美女一样,后悔现在的贪生怕死呢?既然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就好好活,死的时候就坦然接受,没有必要活着的时候贪生怕死。
对于母亲的病,3月份进行介入化疗后,母亲躺在病床上万分的痛苦,自己也害怕她长期变成这样无法康复。好在后来病情出现了好转,可以回家进行休养,目前的状态整体还比较好。但最近的检查结果,病灶部位有所扩张,医生想让母亲入院进行化疗,但我一想到上次手术后母亲的样子,内心始终感到深深的恐惧。而母亲也因为医疗费的问题,不愿意再到医院去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和家人商量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通过中医进行保守治疗,如果病情恶化再考虑住院进行化疗。通过近几个月的思考,母亲似乎想通了什么,对自己的生命慢慢有了掌控权,也能够合理的安排她自己的日子,我为她感到高兴。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死亡教育,一般人都很难理性对待生死。生老病死都是生命必经的阶段。与其否认,不如直面。希望自己有一天遇到死亡的问题,也能够像母亲一样乐观和坚强。
有一个词叫“向死而生”。就是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做自己想做能做和该做的事情,尽可能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只有认真思考过死亡,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有尊严,也让自己的死亡有尊严。
关于死亡,其实和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提前做好准备,就不至于来临的时候措手不及。老人家年纪大了以后,势必会遭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要为这个事情做好准备的。当意外来临的时候,自己能够很坦然很淡然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安排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