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什么样的将领才是好将领?他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答案就一句话:“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进不求名”, 不因为追求自己的名声而贸然进攻或前进。“退不避罪”, 该撤退时就撤退,不因为会被国君问罪而不退。选择进退的标准是什么?有两个标准:①“唯人是保”, 一切以能保护民众为标准。②“利合于主”, 一切以符合主君的利益为标准。这是要求将领“无我”,完全的无我,不能考虑自己的利益。“利合于主”是个很微妙的概念,因为国君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不完全相同。孟子把忠臣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君之臣,他只忠于国君个人;另外一种是社稷之臣,忠于国家百姓。 ”
这里讲道的这些是不主动学习,在职场上或是人生中不会有人主动灌输的部分。我渐渐体会到,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大家会默认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属于职场规则的范畴;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是实践派,是在具体的经历中基于现实的反馈总结出来的经验/生存法则,也就是说,「行为」不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产物,而是直接实践后的经验总结。
这是两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前者因为学习了理论,对结果的预判是很清晰的,即:在做出行动时就知道,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反馈,不同的反馈意味着什么;后者其实是很难提炼出理论,每次需要通过经验来判断,最主要的不同是知识和智慧无法传承。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好将领的标准,这让我在工作中的具体行动上头脑是很清晰有指向的,一切都是有理论指导实践的。
十六字方针对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看见了「利合于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符合国君的利益,另一层是符合国家的利益。对于当下的语境来说,一层是符合老板的利益,另一层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利益。
在实际情况中,这两者的区别很大。因为在具体的事情上做符合企业发展的选择需要长期主义的视角,可能前期很久都不见成效,甚至还会处于亏损的状态。这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职业经理人需要业绩,不然老板会质疑其价值。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跟职业经理人无法「无我」有关,在需要自保的情况下,就会选择短期能见成效和收益的选项。这背后也跟老板的价值观有关,做「长期主义」的决策通常需要一把手有绝对的意志力。
也就是说,在实际中,大多数情况属于以国君的利益为主,也就是要遵守事君之臣的职业操守。
华杉老师讲道:“利合于主,强调你要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我们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我曾经请过日本的管理顾问给我们公司做培训,他其中有一条特别讲了丰田的生产方式,强调你始终要站在比你现在的职位高两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你始终把自己当成公司的老板,能够站在老板的立场来思考和做事,这是第一个职业操守。”
坦白地说,自己在过去是不清晰的。首先是不清晰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事君之臣』还是「社稷之臣」;其次是缺少换位思考,不知道老板的高度在关注些什么,以及如何把自己看到的问题用老板的角度转述出来。我深切地体会到,在沟通和表达思想的时候,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话,也就是要把自己的语言基于受众进行二次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