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红楼梦》与《西游记》的对比可以看出,雪芹于《红楼梦》之外构筑了石头的玄机。这些玄机不仅增加了《红楼梦》的厚重感,也丰富了《红楼梦》的内涵,更拓展了《红楼梦》的表现力,使得《红楼梦》走出了满清封建王朝用以制造文字狱的种种禁锢,从而揭示出了雪芹亲身经历的鲜为人知的血泪真相。
那么除了石头的玄机之外,《红楼梦》以外是否还包含有其它玄机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雪芹还在《红楼梦》以外,构筑了好几重更大的、更重要的玄机。这几重玄机和《红楼梦》内部的玄机相互作用,来共同推进着《红楼梦》向前发展。
我们前面分析了回目数字中的玄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楼梦》第五章回之中的诗词歌赋、人物称呼以及“迷津”等诸多内容。它们之中也还包含着许多有待揭示的玄机。只因这其中还存在着雪芹的其它手法,我们也只能留到以后再探寻了。现在,我们想说的是如何从大结构上来理解《红楼梦》:即整部《红楼梦》包含的哲学框架都会有哪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楚了这些玄机,才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来理解《红楼梦》。这也是我们当下的首要问题。
可以说,哲学是雪芹创作《红楼梦》时重点运用的手法之一,也是我们阅读《红楼梦》时的首要着眼点,更是深刻理解《红楼梦》的出发点。也正因为雪芹广泛地运用了哲学思想,这才使得《红楼梦》这部巨著迈上了一个前人所无法企及的历史高度。就我们的探寻来看,《红楼梦》之中几乎包含了我国历史上以往产生的和传入的所有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墨家思想,兵家思想还是纵横家思想,杂家思想还是佛家思想,乃至神鬼传奇,甚至是谶纬之学等等,都包含于《红楼梦》之中。可以说《红楼梦》是集所有这些思想之大成者。若将这些哲学思想进行分类的话,我们又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红楼梦》之外所隐含的哲学思想,它们一共可分为三部分。打个比方来说,它们就是拉着《红楼梦》向前奔跑的三架哲学马车。另一部分则为《红楼梦》内部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即《红楼梦》内部包含的哲学内涵。这内外两部分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哲学框架,形成了《红楼梦》在整体大方向上的重要玄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发现: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打破了过去文学创作的常规手法,突破了以往文学创作的常规格式,创造性地采用了很多新的特殊的手法。并且雪芹将常规手法和创新手法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以此来共同缔造《红楼梦》这座恢宏的文学大厦。从哲学层面上讲,雪芹在《红楼梦》中广泛地运用了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的运用,使得《红楼梦》呈现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显著特点。这些思想的运用,也使得《红楼梦》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复杂、最富哲理的文学巨著。
那如何来理解《红楼梦》的哲学框架呢?打个比方来说,雪芹首先是将《红楼梦》视为一张太极图。这样,《红楼梦》自然而然地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文字的太极图,即《红楼梦》文本;另一部分则是太极图之外的广阔天地,即《红楼梦》以外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是没有具体文字的。虽然没有具体文字,但雪芹又让这部分内容像电影一样,非常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对于太极图以外的这部分,雪芹并未放弃不说,而是充分利用了太极图以外的广阔世界,将《红楼梦》内部的文字部分尽可能地加以扩展,以达到延伸文字内涵之目的。雪芹巧妙地在太极图以外的广阔世界之中隐含了一种哲学思想和两个哲学典故,以此来对太极图进行深化。这就像三驾马车在拉着太极图向前奔跑一样。也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才显得如此美妙,如此复杂,如此精彩。而雪芹的巧妙之处则在于,他在太极图之中只字未提这三驾马车,但是,如果我们细心揣摩的话,就会发现它们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如同一幅美妙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这幅美妙的画卷之中,华美盛服的三驾马车拉着不断变幻的太极图在向着未知的前方跑去。随着这三驾马车的经过,前方的阴霾逐渐散去,三驾马车经过的周围也都更加明亮了起来。我们看到了更加广阔的浩渺世界,我们的心中也都更加明亮了起来,对未来也都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三驾马车美妙绝伦。它们共同构成了雪芹创作时的三大玄机,也构成了《红楼梦》中的最大的哲学框架,成为深化《红楼梦》的最强有力的创作手法之一。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第一架哲学马车吧。它是雪芹创作《红楼梦》时运用的美学原理,即完美与缺陷之美学原理。雪芹对完美的理解是:完美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之中是不存在完美一说的。雪芹对缺陷的理解则正好相反,缺陷只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不存在于理想之中。如果一个人的理想是有缺陷的,那它就不可能成为理想。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位完美的人,那他就已经不会是人了,而会成为一位至高无上的神了。对于《红楼梦》来说,它就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是对完美与缺陷这一对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在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上,中西文化是相通的。西方的不朽雕塑《断臂维纳斯》就充分体现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断臂维纳斯虽然双目无瞳、芳臂残断,但却成为世界上女性艺术美的成功范例。 她的s形曲线被认为是“美的线条”。这一曲线充分展现出了维纳斯的美丽无比和温柔善良。 而她的断臂虽是一种缺陷,但却更增添了这尊雕塑的无穷魅力,也使得这尊雕塑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也成为创造不朽杰作的最吸引人们目光的一种存在。 还有像雕塑大师罗丹在创作雕塑作品《巴尔扎克》时,开始创作时是有手的,而且创作出来的手十分美丽和逼真,但最后罗丹经过全面考量,还是砍掉了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美之手。这也创作出了完美的《巴尔扎克》。罗丹在制造缺陷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完美。这使得《巴尔扎克》成为不朽的名作。《断臂维纳斯》和《巴尔扎克》都永远处在揭开谜底之前的那一刻,他们的手臂会是什么姿态?他们的手里又拿着些什么东西?这无疑都使得我们陷入了遐想的狂热之中。完美,触发了我们心灵的愉悦;缺陷,促使我们永远不停地想要去弥补。《断臂维纳斯》和《巴尔扎克》这两尊雕塑正是运用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的成功范例。
我国书画中的留白就是对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正是这种留白式的缺陷,才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美好,从而使得我国的书画作品之美得以升华。《吕氏春秋》有云:“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疵。”一尺长的木头必然有节疤,一寸大的美玉必然有瑕疵。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没有黄昏这一缺陷的来临,又哪来无限美好的夕阳呢?西汉学者戴圣有云:“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这些都是对完美与缺陷的深刻揭示。宇宙不是完美的,也是有缺陷的,正因为宇宙有缺陷,所以它才用运动来弥补。缺陷并不会损害完美,相反,缺陷会升华人们心中的完美,使得完美更加生动形象,使得完美更加震撼人心。就我们的理解来说,完美是达到极致的缺陷,缺陷是达到极致的完美。没有缺陷的完美是不真实的完美,存在缺陷的完美才是最为真实的完美。而那种追求毫无缺陷的完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完美,是毫无存在价值的完美。
如果拿西方雕塑《断臂维纳斯》、《巴尔扎克》与《红楼梦》来进行比较的话,这两尊雕塑则稍逊一筹。因为雕塑《断臂维纳斯》原来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损坏了,这才得以充分展现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巴尔扎克》在雕塑时也是有手臂的,只是罗丹觉得还是没有的好,这才砍去了。而雪芹在创作构思《红楼梦》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完美与缺陷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在创作之中充分运用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这才使得《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达到了一种有缺陷的完美。这是雪芹主动而为之的一种结果,且是在开始创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的。这自然要比创作好了再砍掉,或者无意中损坏而造成的那种完美要高明得多了。
在《红楼梦》中,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主要被雪芹运用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用在了男主人公贾宝玉对爱情的追求上。《红楼梦》第五章回中描写了贾宝玉心中的理想爱情,这无疑是贾宝玉心中最完美的爱情。贾宝玉这时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孩童时期,他对爱情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这时贾宝玉最完美的爱情对象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一位真正女子,而是虚幻世界中的兼美可卿。兼美可卿可以说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她是一位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存在的完美女性。她兼具着现实世界中的四位女性之美,是由这四位女性的优点复合而成的一位合成女性,是贾宝玉潜意识中想象出来的一位女性。她同时兼具着林黛玉的风流袅娜,薛宝钗的鲜艳妩媚,秦可卿的温柔体贴,以及史湘云的活泼直爽。
对于贾宝玉的理想爱情来说,之中包含着三层隐藏玄机。其中的两层是和正面故事情节相关的。我们就先说说这两层。这两层都是雪芹在表达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一层是贾宝玉的理想爱情之中包含着理想的完美性这一特点。如果把贾宝玉的理想爱情看成一年的话,那么构成贾宝玉理想爱情的四位女性则分别对应着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贾宝玉经过这四个季节的轮回,才最终确定了和林黛玉之间的炽热的永生之恋。首先贾宝玉经历了情欲期的冲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贾宝玉随着年龄的长大,他的身体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的情欲逐渐萌动。贾宝玉的青春期无法避免的到来了。而秦可卿的温柔体贴,情天情海之身就像春天盛开的鲜艳妩媚的鲜花一样,唤醒了贾宝玉心底的最原始的动物本能,对情欲的渴望。这是青春荷尔蒙作用的无可回避的必然结果。这种情欲萌动也是爱情的最原始的成分之一。《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毫无疑问地代表着贾宝玉爱情的春天式的启蒙。秦可卿也成为了贾宝玉理想爱情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雪芹是通过《红楼梦》第五章回中的贾宝玉的梦境表现出来的。在太虚幻境的梦中,贾宝玉的梦中情人的名字叫兼美可卿。这正是现实世界里的秦可卿在贾宝玉心里引发的爱情启蒙的潜意识表现。这也无可回避地成为了贾宝玉理想爱情的一部分。其次在贾宝玉理想爱情的夏天里,林黛玉毋庸置疑地代表着夏天。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互理解,相互赏识,都认对方是一生一世的唯一知己。他们之间的关系炽热如火,像夏天一样热烈澎湃。这正是爱情的夏季,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爱恋。如果有谁离开了谁,那另一个都将是无法生存的一种存在。这无疑是爱情的最理想的状态之一。这种炽热的爱情也成为贾宝玉理想爱情的一部分。再次是代表贾宝玉理想爱情之果实的史湘云。史湘云是这四人当中年龄最小的,然而她却是她们四人之中获得爱情果实的年龄最早的女性。秦可卿获得爱情果实时的年龄比史湘云要大得多。在《红楼梦》第三十三章回中,史湘云已经订婚。而比她大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这时却还都没有一点着落。也正是史湘云订婚的现状促使宝黛爱情得到了最终升华,成为刻骨铭心的知己之恋。而在此之前,贾宝玉的心中还是眷恋着史湘云的。订婚代表了爱情有了最终归宿。这就像秋天果实成熟一样。贾宝玉的爱情直至此时才有了非常明确的归宿,才真正结出了丰盈甜美的果实。那就是贾宝玉说的“睡里梦里”都无法忘记的林妹妹。最后是以薛宝钗为代表的爱情的冬天。薛宝钗是冷酷无情的,就如同冬天里永远无法温暖的冰雪一样。如果能温暖的话,那也就不是薛宝钗了。贾宝玉的理想爱情进入了冬天,他的林妹妹已经含恨而亡了,同他在一起的是一块永远难以温暖的冰雪,薛宝钗。贾宝玉是当真无法和她一起生活下去的。这是贾宝玉的性格所决定了的。最终,在经历了很多次难以相容的磨砺之后,贾宝玉还是离开这个家而遁入空门,实现了他对林妹妹“你死了,我做和尚”的承诺。在贾宝玉的理想爱情中,她们四位女性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秦可卿扮演着爱情启蒙的角色,林黛玉扮演着真正的爱情主角,史湘云扮演着爱情升华的角色,而薛宝钗则扮演着爱情反衬的角色。她们四位女性是贾宝玉现实爱情的四个季节。贾宝玉经过爱情四季的轮回,他的理想爱情彻底丧失了。这也是贾宝玉理想的丧失。他获得的也只有现实里的存在缺陷的爱情。他的心中永远有一团火在燃烧,他永远难以走出爱情的夏天。这正是理想与现实的一种关系。雪芹以此来诠释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同时,雪芹也诠释了爱情与婚姻的辩证关系。爱情与婚姻在这整个的四季轮回之中各占一半。春和夏代表着爱情,秋和冬代表着婚姻。人的一生能在婚姻中还保持爱情炽热的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人随着婚姻的到来,其中的爱情成分会变得越来越少,直至爱情彻底沦丧,被婚姻完全蚕食干净,一点不剩。
另一层面,在《红楼梦》中,雪芹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贾宝玉的梦中情人是一位合成女性。这位合成女性是由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四位女性幻化在一起而构成的。雪芹在《红楼梦》第五章回中,明确说出了其中的三位,她们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及秦可卿。而对于其中的另一位女性史湘云,雪芹则将她写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三十一和三十二章回之中。这之中自然还隐藏着雪芹想要表达的其它深层玄机。在打平安醮这一故事情节中,贾宝玉听说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后,便将道士赠送的法器中的那个金麒麟揣了起来。后来史湘云来了贾府后,她和翠缕之间有一段阴阳之论的对话,这其中就隐含着贾宝玉得的金麒麟与史湘云戴着的金麒麟是一对的意思。贾宝玉的金麒麟是雪芹借张真人之手给贾宝玉的,这之中就隐含着“麒麟良缘”之意。与“金玉良缘”相比,“麒麟良缘”可以说是贾宝玉心中相对比较倾向的良缘。贾宝玉专等着史湘云瞧看他得来的金麒麟。这是雪芹在表达贾宝玉和史湘云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也含有青梅竹马的味道。只是史湘云后来被接回了史家。在贾宝玉的心中,史湘云一直都有一席之地。孩童时的贾宝玉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自己更喜欢哪一位女孩。贾宝玉一直喜欢着史湘云,而史湘云也同样喜欢着贾宝玉。史湘云的活泼直爽,洒脱大方等性格都深深地打动了贾宝玉,在贾宝玉的心中留下了无法挥去的深深烙印。这也使得史湘云成为贾宝玉理想爱情的内涵之一,成为贾宝玉梦中情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兼美可卿无疑是上面这四位女性的优点构成的一个虚幻的合成女性。她成为贾宝玉心中一直在寻找的最完美的女性。然而这种完美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她只能存在于虚无缥缈的幻境之中。因为她的体型不可能既骨感而又丰满,她的性格不可能既温柔体贴而又活泼直爽。兼美可卿是一位梦中情人,也只能是一位梦中情人,同时她也是贾宝玉对爱情的最初理解,一种不成熟的肤浅的理解。她还是贾宝玉孩提时对爱情的最高追求,即贾宝玉心中的理想爱情。于是贾宝玉就按照这个标准在现实世界中去寻找能够实现他完美爱情的理想女性。
然而理想是完美的,丰满的,卓越的,丰富多彩的,柔情蜜意的,指日可待的;而现实却是残缺的,骨感的,平庸的,一星半点的,冷酷无情的,遥遥无期的。贾宝玉按兼美可卿这个完美的形象在现实世界去寻找。他找啊找,一直不停地找,但却一直没能找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贾宝玉的阅历也在增加,他自己也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他逐渐发现自己的爱情理想是无法从现实世界中的某一位女性身上获得的。无比丰满的爱情在现实世界是非常骨感的,完美的爱情在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随着贾宝玉慢慢长大,他慢慢发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他自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爱情。既然完美的爱情无法实现,贾宝玉就只能无奈地做出选择,他只能从现实世界中去寻找。他逐渐发现林黛玉是自己的知己,是自己的心灵坐标,是自己这一生再也难以遇到的那个人,那个理解自己,懂得自己,为自己着想的唯一的女性。于是贾宝玉深深地爱上了骨感而丰满的黛玉。黛玉的身体是骨感的,然而黛玉的内心世界却是无比丰满的。正是黛玉无比丰满的内心世界赢得了宝玉这颗高洁的追求爱情的炽热之心。于是,他们两人之间产生了相互靠近的强烈愿望,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心灵共鸣,产生了生死与共的爱情火花。就这样,两人之间最终建立起了矢志不渝,海枯石烂的坚贞爱情。至此,宝玉的内心已经再也容纳不下任何其它女性了,他只爱他的林妹妹,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的林妹妹。这虽是宝玉对爱情的蜕变,是宝玉退而求其次的现实爱情,然而却也是独一无二的,矢志不渝的,终身无悔的,轰轰烈烈的,一生追求的。但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妹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了,最后难以挽回的在盼望之中含恨而亡。她没能等到与宝玉相亲相守,携手白头,幸福美好的那一天。而在黛玉即将亡故的同时,贾府却采用了瞒天过海的手段,让薛宝钗嫁给了宝玉。薛宝钗的身体是丰满的,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是无比骨感的。她的热衷功利与林妹妹的只问吾心显得格格不入,她的固步自封与林妹妹的日有所进无法相提并论,她的冷酷无情与林妹妹的热情温暖简直天渊之别。也正是她两人之间的这种巨大反差,让贾宝玉在与薛宝钗的婚姻生活中感受不到丝毫爱情的气息,也就更谈不上实现宝玉心中的理想爱情了。于是,宝玉的心灵产生了无法克服的抗拒和疏远。他实在无法接受薛宝钗这个人。他们两个人虽然生活在一起,却又像相距万里之遥一样。最终宝玉发现自己实在难以与薛宝钗生活在一起,实在难以维系这段现实世界的婚姻,于是他选择了悄悄地离开这个冰冷的毫无生气的家,毅然决然地遁入了空门,常伴青灯古佛。宝玉以此来解脱这段无聊透顶的婚姻,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到了一片净土,一片佛门净土。他虽身处佛门净土,对着青灯古佛,但宝玉的心中却永远住着一个林妹妹。思念和寂寥陪伴着宝玉孤独的身影,他的心已如死灰,再也难以燃起半点爱情之火。惟愿早了此残生,早脱红尘世界,好与林妹妹在另一个世界里相会相聚相爱,以期永不分离。这就是贾宝玉的爱情之路,也是贾宝玉从完美的爱情理想走向有缺陷的爱情现实的人生悲剧。这是贾宝玉的心灵升华历程,也是贾宝玉无奈的人生悲剧。雪芹正是以此来诠释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在爱情这一问题上的深刻内涵。
二是运用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现实中的人,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人。但作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则又都是十分完美的。我们仅用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来说说看。雪芹塑造的贾宝玉是不完美的,是一位有缺陷的人。一方面,他虽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然他却最厌读书,最厌功名利禄,最厌与士大夫谈聚;另一方面,他虽是富贵公子,却又最喜混迹于裙钗之中,最喜与女孩们相处,处处为女孩们着想,为她们服务。他虽生就一副好皮囊,却腹内原来“草莽”,且身患一种“痴病”,一种世人难以理解的“痴病”。他的身上有好一些缺陷,但同时他的身上又有好多优点。作为人物形象的贾宝玉无疑是十分完美的。正是这种有缺陷的完美才让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如此生动感人。这也正是雪芹运用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贾宝玉是这样,林黛玉同样如此。林黛玉才华横溢却又不含蓄稳重;林黛玉聪慧敏感却又尖酸刻薄;林黛玉风流袅娜却又病体奄奄;林黛玉……等等。林黛玉作为人物形象是完美的,但作为完美的人却是有缺陷的。林黛玉如此,《红楼梦》中的其它人物无一不是如此。他们都是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共同缔造的生动的现实世界的人。
三是表现在《红楼梦》的正面故事情节上。《红楼梦》整体是完美的,但局部又是有缺陷的。对于《红楼梦》的正面故事情节来说也同样如此。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像前八十章回和后四十章回的正面故事情节是不相一致的。还有像前面章回出现过的人物,在后面章回就不见踪迹了。像有的在前面章回未曾出现过的人物,在后面章回又提到了这个人物的结局。还存在有的人物前后中间的名字不一致的现象。还有很多故事情节的空白……等等。我们认为《红楼梦》前八十章回和后四十章回都是雪芹创作的,有关这一点的具体原因我们会在以后进行分析。《红楼梦》前八十章回与后四十章回的写作笔法是完全不同的,且后四十章回的正面故事情节也与前八十章回的最初设计不相一致,甚至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这其实也是雪芹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运用在了正面故事情节上而造成的一种现象。实质上《红楼梦》的正面故事情节,雪芹写到第八十章回时就已经截止了。后面的四十章回已经与正面故事情节没有一点关系了。只是其存在自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内涵。
在《红楼梦》第五章回中出现的大丫鬟之一媚人,她几乎是与袭人并肩的人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第五章回以后,她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不得不说是《红楼梦》的一种缺陷。另一位几乎与晴雯比肩的茜雪,她究竟是什么原因,具体是怎样被撵出贾府的,《红楼梦》中也未明确写出来,这同样是一种缺陷。《红楼梦》第四十六章回中鸳鸯提到的可人,在前面就未曾出现过。从鸳鸯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可人是一位和这些大丫鬟们一起长大的一位重要人物,地位同鸳鸯她们不相上下,但这样关键的人物,有关她的故事情节却一点也没有,这又不得不说是一种缺陷。还有宝玉的大跟班茗烟在《红楼梦》中的名字无缘无故的在中间部分就变了,而后来又无缘无故地恢复回来了,这同样是一种缺陷。《红楼梦》第五章回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它的正册中的十二位女性是十分准确的,其排序也是十分清楚的。但它的副册,《红楼梦》中却只提到排在第一位的香菱,其余十一位会是谁?排序究竟如何?雪芹都没有说出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情况,只在第五章回中提到了排在第一位的晴雯和第二位的袭人,其它十位又会是谁?其排序又如何?同样也没有说出来。这些都不得不说都是一种缺陷。还有像宝玉和秦钟究竟算了什么账?秦业与贾府究竟有什么瓜葛?莺儿说的宝钗到底有哪几样世人没有的好处?贾琏前往平安州究竟办的是什么机密大事?第七十九章回中说宝玉保养的百日内与丫头们无法无天,凡世上所无之事都玩耍出来,但到底是些什么事?上面这些内容同样都没有说出来,这些照样也是一种缺陷。像这样的缺陷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是完美的《红楼梦》中的缺陷。它们也是雪芹对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在正面故事情节上的具体运用。
四是运用在了《红楼梦》的人物结局之中。《红楼梦》的结构是非常特殊的,它将书中人物的最终结局分散了开来,分批次、分进度、分轻重地分别写在了不同的章回之中。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些人物的最终命运是随着正面故事情节的进展而直接写出来的。像秦可卿、秦钟、贾瑞、瑞珠、茜雪、金钏儿、贾敬、尤二姐、尤三姐、柳湘莲、晴雯……等等。这些人物的最终结局被雪芹非常清楚明白地写了出来,而他们无一不是以悲剧来结局的。
二、有些人物的最终结局是采用诗词歌赋的形式暗中描写出来的。这主要集中在第五章回之中。第五章回描写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经过。雪芹在向我们揭示金陵十二钗的人物构成和排序时,以诗的形式暗示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所有人物的最终结局,而对副册和又副册则只说出了其中的一两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在演示《红楼梦》曲子时,又以词和歌舞的形式来再次进行暗示。这些基本上都是正面暗示,但这些暗示却未能让贾宝玉了悟。当然,警幻仙姑也不可能让他了悟,否则就是泄露天机,会遭到惩罚的。这些也只能让宝玉在成长过程中去慢慢了悟了。有关第五章回的这些情况,我们会专章进行详细探讨,其中会包含雪芹的创作手法等内容,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三、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暗示书中人物的最终结局。像《红楼梦》第二十二章回中,雪芹就是通过灯谜之中暗含谶语的形式,向我们揭示了书中每一位制作灯谜的女性人物她们各自的最终结局。贾母的灯谜暗示着她最终离世的无奈结局,以及贾府最终支离破碎,各奔东西,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贾政的则暗示着灯谜虽然不能明言,但说出来的灯谜背后都会隐藏着每个人的最终结局,是都会被最终逐一得到验证的。元春的灯谜暗示着元春虽然身得高位,尊贵无比,但却好景不长,很快就亡故的残酷结局。迎春的灯谜暗示着迎春最后与家人们阴阳两隔的悲惨结局。探春的灯谜暗示着探春最后虽然身份尊贵,但却远嫁他乡,飘荡无根,再也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悲哀结局。惜春的灯谜暗示着惜春最终像佛前海灯一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过上了常伴古佛,时听佛经的冷清生活。宝钗的灯谜是这一章回的最后一个,暗示着宝钗婚后煎熬岁月,毫无生气的凄苦生活。她虽然得到了想要的婚姻,但却没能得到宝玉的心,最终被宝玉无情地抛弃了。
还有像《红楼梦》第四十章回中的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其中也暗含着正面故事情节及其人物的最终结局。雪芹在这里借用了以往的诗句及熟语来进行暗示。雪芹在借用时,这些语言的内涵已不再是原来的意思,而是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意思。这实质上是雪芹在借用我国古代时,国与国之间政治外交场合中的“称诗”这一手法。在这一场合中,国与国之间常借用诗句来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借用的诗句往往会产生出新的内涵来。虽然诗句已不再是原来的意思,但对方却都能够理解这些新的内涵。国家之间通过“称诗”这种形式来沟通彼此的想法,使国家关系得以向前发展。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例如《左传》中就有记载,召公元年夏四月,郑伯与出使郑国的晋赵孟等人,就曾以“称诗”的形式来相互表达彼此的想法,最后他们达成了国家之间的相互谅解,促进了国家之间关系的向前发展。一个非常有名的类似于“称诗”这一形式的例子是静安先生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之三种境界的论述。静安先生是借用宋人词句来论述的。在借用时,词句的内涵同样发生了明显改变。静安先生论述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同样,在《红楼梦》第四十章回之中,雪芹也同样采用了“称诗”这种形式,来表达诗词之外的他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雪芹采用的这种形式不但是说给贾宝玉听的,而且更重要地是我们读者听的。雪芹是要借此告诉我们读者,他将《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的最终结局写在了这里,这已经是雪芹的又一次暗示了。其中,贾母是头一位。贾母应的牙牌令第一句“头上有青天”,这是说贾府开始时晴空万里,就像太阳升起时一样的蒸蒸日上。第二句“六桥梅花香彻骨”,是说贾府之后像梅花一样散发着透彻心扉的香气,香透了整个京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三句“一轮红日出云霄”,是说元春就像火红的太阳出现在云霄之中一样,为贾府带来了更大的荣耀和更高的地位,此时的贾府如日中天,佳肴美馔常有,荣华富贵尽享,可以说没有那个家族能与之比肩了。第四句“这鬼抱住钟馗腿”,是说可惜贾府由元春显贵而带来的这种荣华富贵好景不长,非常短暂,元春很快就含冤亡故,贾府随之而来也落得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结局。贾府(其实是雪芹自己)心中的冤屈无处诉说,最后只能去抱着钟馗的腿不断地哭诉,以期盼能获得钟馗的公正裁决。
薛姨妈应的牙牌令第一句“梅花朵朵风前舞”,这是在说薛家开始时生意十分顺利,春风得意,日进斗金,就像一朵朵梅花在风中舞弄娇姿一样,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眉飞色舞的兴奋神态。第二句“十月梅花岭上香”,这是在说薛家后来的生意虽然不如从前,变得比较艰难了,但却还过得去,高层的商机还依然比较牢靠和吃香。第三句“织女牛郎会七夕”,是在说薛家再后来的生意就像织女会牛郎那么艰辛难做,一年之中能像牛郎织女见上一面那样做成一笔生意就已经是万幸了。第四句“世人不及神仙乐”,这是说最后薛家的生意变得极其艰难困苦了,几乎难以再做下去,苦恼和困难一个个接踵而来,薛家已经手忙脚乱,只能穷于应付了。此时的薛家再也不能过上像过去那样逍遥似神仙的生活了。
湘云应的牙牌令是说湘云的婚后生活的。第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是在说湘云结婚后,夫妻两人恩爱无比,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她夫妻二人心中一片光明,好像如此幸福的婚姻天下再也没有第二对一样。第二句“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在说可惜这样美好的日子却好景不长,很快丈夫就因故而离开了湘云,只剩下湘云一个人无声无息的生活着。青春岁月就像一朵无人问津的花朵一样,在悄无声息之中凋谢枯萎。湘云也不知心中思念的夫君是否能听到湘云此时寂寞难耐的哀痛心声。第三句“日边红杏倚云栽”,这是在说后来湘云的日子十分煎熬,她的青春岁月就像一树熟透了的红杏一样那么美好,那么光彩照人,那么丰润甘甜,但夫妻分离却像将湘云这一树红杏暴晒在太阳边上一样,使得湘云心中的苦难无法排解。她只能苦熬岁月,忍受着炎炎烈日对她这一树红杏的无情暴晒。湘云的心中是多么痛苦和无助,她无法想象这样的日子自己还能支撑多久,她心中的夫君如果还不回来的话,她就真的快要撑不下去了。她一直渴望着她的夫君能快点归来,好能像云彩一样为她遮挡住那炎炎的酷日,好能再过上原来的那种恩爱无比的幸福日子。她心中盼望着夫妻尽快团圆,好不负青春韶华,娇颜花容,岁月静好。如果再晚了,湘云害怕自己这一树香甜丰润的红杏会被太阳烤得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美味和丰润的光泽,甚至于变得枯萎,乃至腐烂,那将是湘云难以忍受的心中恐惧。第四句“御园却被鸟衔出”,是说湘云的心中有着御花园一样的完美的对爱情婚姻的理想,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湘云心中期盼的御花园一样美好的理想最终却化为泡影,根本无法实现。就像是被一只无情鸟将祈求美好婚姻生活的湘云衔出了她织就的美丽的御花园一样,湘云根本无法实现她心中的这一美好愿望。最后湘云只能在孤苦中守候,苦苦等待着夫君快点归来。就像望夫石一样苦苦守候着丈夫归来的身影。但她一心盼望的夫君却再也没有回来。湘云感觉自己已经化成了一尊望夫石。她的夫君再也没能回来,再也没能。湘云最终过着比李纨还要孤苦的生活,鳏寡孤独,独守空房,只影孤灯,将韶华倾负,流年虚度。最终,湘云在无奈中陪着岁月慢慢老去,慢慢变得满脸皱纹,满头白发,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自己孤苦无助的一生。
宝钗应的牙牌令是说宝钗对婚姻的愿望以及婚后生活的。其实宝钗虽然外表冰冷,但她的内心也有一把火在燃烧,只是这把火是对功利的热衷,是对封建礼教的绝对遵从。宝钗应的第一句“双双燕子语梁间”。这是在说宝钗表面上冰冷如雪,但内心也盼望着能有一段美好的婚姻,盼望婚后的夫妻生活能像一对燕子一样在房梁之间亲切呢喃细语,互相诉说着如何获取士大夫式的功名,如何得到巨大的自身利益,如何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第二句“水荇牵风翠带长”,这是在说,然而宝钗所追求的那种美好的婚后生活并未能实现,她心中一直在恼恨着林妹妹夺走了宝玉的心,使宝玉无法再爱自己,使她过着毫无生活气息的冷清日子。她心中期盼的大红大紫的婚后生活一直离她很远很远。贾府被抄家,宝玉离家出走,生活颠沛流离,这些都使得宝钗的日子就像荇草那样在水中随风飘荡,不由自主。宝钗身后留下的只有那长长的冷清孤寂的身影。好像一眼望去,只能看到林花水荇,一片冷落一样。第三句“三山半落青天外”,这是在说宝钗婚后的日子就像三座大山压落她的青云梦一样,鳏寡孤独,独守空房,冰锅冷灶,布衣棉被,与她一起的只有冰冷如雪的无情岁月,这些与她婚前锦衣玉食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一落千丈,如坠人间地狱。第四句“处处风波处处愁”,是在说最后的宝钗孤孤单单,冷冷清清,整天为生计而到处奔波劳碌,看到和感受到的到处都是无限的愁苦和烦恼,生活的艰难困苦简直难以形容,然而宝钗依然在不甘心的没落中苦苦地挣扎着,生存着,等待着那个毫无可能回家的贾宝玉。
黛玉应的牙牌令,是在说黛玉对宝玉的爱情的。宝黛之恋虽不是宝玉心中的完美爱情,但却也是生死不渝的知己之恋。黛玉心中向往着能与宝玉彼此相爱,举案齐眉,白头偕老,但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无论黛玉如何努力,包括亲近薛家,叫宝钗姐姐,甚至叫一点也不着调的薛姨妈为妈,但这些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的轮回,无法改变自己心中的知己姻缘难以实现的现实。黛玉应的牙牌令第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是在说黛玉心中的爱情虽然美好得像良辰美景一样,怎奈上天却让她在命运的轮回中等不到那一天。黛玉的心中是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她只能仰天长叹天公弄人,只能用眼泪来报答宝玉对她所做的一切。第二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在说黛玉久候在潇湘馆的纱窗前,等候着红娘来向她报告与宝玉结婚的好消息。这时,贾府已经采用瞒天过海的伎俩,告诉了黛玉将与宝玉结婚的“好消息”,而暗地里却来了个李代桃僵,偷梁换柱,用宝钗来代替黛玉,去和宝玉完婚。而黛玉却完全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还在苦苦地等待着,等待着,一直等待着没有结果的结果。第三句“双瞻玉座引朝仪”,是说黛玉还在幻想着自己和宝玉婚后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周围围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们,这些人们的眼中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他们深情款款地抬头仰望着黛玉和宝玉幸福美满的样子,就像仰望万众瞩目的坐在玉座上的皇帝一样。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种生活啊!然而这一切也只能存在于梦中,是一场根本无法实现的梦。第四句“仙杖香桃芍药花”,是说黛玉现实中的美好婚姻没能实现,最后她含恨而亡,脱离尘世,来到了仙界,她挥动着手中法力无边的仙杖,点化出仙桃和芍药花,用仙界香甜的仙桃来滋润她已经泪尽的骨感的身体,用仙界的芍药花来医治她在尘世被无情伤害的心灵。这实质是在说黛玉泪尽而亡的悲惨结局。
迎春应错了牙牌令。接着刘姥姥应的牙牌令却与前面几人的都不相同。刘姥姥应的第一句“是个庄稼人罢”,这是在说巧姐的最终结局。因为巧姐的谐音是“巧解”。凤姐本以为可以戏弄一下刘姥姥,没想到被刘姥姥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后来,刘姥姥为凤姐的女儿取名就叫“巧姐”。这是雪芹对这一牙牌令之中包含着“巧妙化解”的暗示的一次回望。这句牙牌令是说巧姐最后嫁给了板儿,成为了一位庄稼人。为何会有这么荒唐的结局呢?雪芹用第二句说明了其中的原因。刘姥姥应的第二句“大火烧了毛毛虫”,这对巧姐成为庄稼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这里的“毛毛虫”也是对第二章回中冷子兴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一种回应,也是在暗指贾府。“大火”是对贾府被抄家的形象化描述,贾府就像遭到一场大火一样,被烧了个干干净净,一点没留。正因为贾府遇到了一场抄家大灾难,巧姐才被狠舅奸兄买入风尘之地,最后几经转展,有幸被恩人刘姥姥救出火坑。巧姐这才不得已而嫁给了板儿,成为了一个庄稼人。第三句“一个萝卜一头蒜”,是说巧姐嫁给板儿后,过着庄稼人的清贫而略带辛辣的生活,一天吃饭就是一碟萝卜丝和一头大蒜,吃着普通的食物,青黄不接,吃了上顿谋下顿,再也不能过上贾府那样的大鱼大肉犹嫌不足的富丽堂皇的生活了。第四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是说巧姐最后慢慢忘记了以往在贾府过着的繁花似锦的富丽生活,慢慢习惯了庄稼人的俭朴生活,也慢慢心甘情愿的和板儿一起生活了,后来还为板儿生儿育女,过上了虽不富裕,但却还算安稳的庄稼人的朴实无华的平淡生活。这算是对凤姐偶尔良心发现的回报吧!巧姐也算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唯一一位获得善终的女性了。《红楼梦》中像这种以游戏形式来揭示人物结局的描写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就不再细说了。
四、采用文章的方式来暗示书中人物的最终结局。像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最终结局,雪芹就采用了分阶段、分程度的手法来逐步进行暗示。除了上面的那些手法之外,雪芹还运用了诔文来进行最终暗示。在《红楼梦》第七十八章回中有一篇贾宝玉为吊念晴雯而写的《芙蓉女儿诔》。这篇诔文是一种双关诔文。它表面上是在吊念晴雯,实际上是雪芹在借贾宝玉之手吊念晴雯的同时,又在吊念女主人公林黛玉。这是雪芹创作出来的一种十分特殊的表达手法。这样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红楼梦》第六十三章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抽出的花签正是一支芙蓉花签,当时参加宝玉寿宴的众人都说:“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这也可见整部《红楼梦》中只有林黛玉高洁的品性配得上被称为芙蓉花。其他人是够不上芙蓉花的。在这里,雪芹是在对后面出现的诔文而进行的一种铺垫,是一种暗示性伏笔,暗示着诔文是在吊念林黛玉。二是红学中素有“晴为黛影”之说。晴雯这一形象实质上就是林黛玉的缩影。晴雯被陷害而死,林黛玉泪尽而亡。晴雯死后,宝玉都为她专门写了诔文来进行吊念,那么后面女主人公林黛玉死后,宝玉还能为她专门再做些什么来进行吊念,才能超过为晴雯而做的诔文呢?宝黛之间的生死之恋,是远远超过了宝玉与晴雯之间的感情的。那么贾宝玉还能为林黛玉再做出些什么文章而能超过这篇诔文呢?据我们来看,贾宝玉再也不可能做出超越这篇诔文的文章来吊念黛玉了。因此,这篇诔文实质上是雪芹的一种双关手法,宝玉既是在吊念晴雯,更重要的是在借此来吊念黛玉。这种看似毫无道理的似是而非地表达手法正是《红楼梦》的独特手法和魅力之所在。三是从这篇诔文中所描写的情形来看,既是在说晴雯,同时也是在说黛玉被封建势利所陷害而亡的具体情景。诔文中是在说晴雯,更重要地是在说黛玉如何得罪了贾府上下一干人等。黛玉高洁的品性不为封建世俗所容,黛玉抗争的言行触动了封建势力的根本利益,黛玉的真诚善良最终换来的是贾府瞒天过海的鬼魅伎俩。这些都与诔文中所讲的情形是完全相同的。四是从《红楼梦》后面第七十九章回的描写中也能看出来这篇诔文同时是在说黛玉的。《红楼梦》第七十九章回中先是写道,宝玉念完诔文后,却看见了黛玉从芙蓉花影中走了出来。这是雪芹对诔文是在说黛玉的似是而非的曲笔性描写。雪芹怕我们读者还不能理解这一点,紧接着在宝黛两人改写诔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时,又一次采用曲笔来进行暗示。他二人改写的这一句诔文最终被定格在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里的“茜纱窗”正是在指黛玉潇湘馆的窗户。有关这一点雪芹写在了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情节之中。从这句诔文的意思可以看出,宝黛爱情最终没能走入婚姻的殿堂。两人最终阴阳两隔,贾宝玉孤独地活着,林黛玉已在黄土垄中,两人再也难以相见相聚了。这既是宝黛爱情的悲剧性结局,也是林黛玉命运的最终结局。其实雪芹写到这里,《红楼梦》的正面故事情节已经基本完结,没必要再写下去了。而后面的四十章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雪芹在讲述《红楼梦》的反面内涵。由此可见,雪芹再一次运用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来创作《红楼梦》。
另外还有像《红楼梦》中的其它男性的结局大多都未写出来。即就是书中的主要女性,其结局大多也未明着写出来。并且雪芹还省略了造成这些男女各自结局的中间过程。由此可见,雪芹对人物结局的处理也是有缺陷的完美,这是对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的再一次运用。
五是表现在《红楼梦》的章回目录上。《红楼梦》的章回目录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缺陷的。最初的《红楼梦》稿本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章回未分开。后来的己卯、庚辰本第十九章回虽已分出,但回首无书名、章回目录。我们认为,最初的稿本是最真实可靠的。它并不是雪芹急于成书,急于问世传奇,匆匆忙忙地就将未曾修改完成的草稿让人抄录或刊印发行,而是雪芹在贯彻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这是雪芹对这一美学原理的再一次深刻运用,是雪芹故意而为之的一种创作玄机。这其中自然包含着难以言表的良苦用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雪芹自觉地,同时也是被迫地运用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雪芹这样运用自有其目的。我们觉得,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避免满清封建王朝以此为口实来制造文字狱冤案,避免使自己及家人受到迫害。满清封建王朝制造了大量的文字狱冤案。而雪芹想要说出来的真正内涵是满清封建王朝绝对不允许说的。但雪芹是一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有着斗争精神和抗争精神的中国文人。他一定要说出来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于是雪芹就采用了特殊方式,将这些真正的内涵隐藏在了《红楼梦》的幕后,同时以并不十分完美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既保存了事实真相,又避免了满清封建王朝的迫害。二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样有利于《红楼梦》的传播。雪芹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他十分清楚人们都会有一种求全心理,越是发现好的而又“不完美”的文学作品,就越会对这一文学作品感兴趣,就越是希望从中去寻求一种完美,就越是希望将这些“不完美”补成所谓的“完美”。因此雪芹在创作时故意卖了许多破绽,就如同两位武林高手比武时所卖的破绽一样,就看对方能不能识破这些破绽了。再加之雪芹笔法的不同凡响,这就使得读者更加对《红楼梦》感兴趣。这自然有助于《红楼梦》的广泛传播。三是促使读者去进行研究,以期盼能将雪芹于其中隐藏的秘密公之于众。正因为《红楼梦》有许多缺陷,读者才更乐意去进行研究探索。而研究探索的最终结果将会是发现这些隐藏于《红楼梦》背后的、雪芹真正想要说出来的血泪往事,最终使之大白于天下。
总之,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充分运用了完美与缺陷这一美学原理。这使得《红楼梦》展现出缺陷与完美的高度统一,也使得《红楼梦》登上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非同凡响的独特一页。雪芹很懂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很懂得缺陷与完美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在创作完美的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无法彻底复原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正是完美的《红楼梦》的缺陷。这种缺陷不是真正的缺陷,而是对完美的一种留白。它们使得《红楼梦》更加完美,也使得《红楼梦》更具迷人魅力。这就是《红楼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也是雪芹于《红楼梦》之外构筑的哲学马车之一。它在拉着《红楼梦》向前奔跑。奔跑向雪芹于《红楼梦》中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奔跑向我们读者充满想象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