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妙趣探玄机(第四回)石头的浅层玄机

上面说的《红楼前梦》已经不是在说《红楼梦》了,而是在说《红楼梦》之外的事情了。实质上,雪芹的创作方式是十分独特的。他创作的《红楼梦》不仅仅是在说着《红楼梦》之内的事情,而且是在说着《红楼梦》之外的事情。雪芹将《红楼梦》内外结合了起来。这使得《红楼梦》的内涵得以向外延伸,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雪芹的这种创作方式是十分复杂的,也是十分有趣的。

一直以来,我们在想这样一个问题: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否仅仅只是在讲述《红楼梦》之内的事情,《红楼梦》之外是否还包含着雪芹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呢?

要想解答这一疑惑,我们就还得从如何深刻理解《红楼梦》开始。就我们的理解,雪芹至少在两个地方对此进行了解答。一处是在《红楼梦》第一章回的开篇部分。即文本中说的“将真事隐去”、“故曰甄士隐云云”。这里的“去”字,并不是隐去不说之意,而是隐藏着说的意思。故此才有了“甄士隐云云”一说。雪芹在这里已经点明了《红楼梦》之中存在隐藏语意这一内涵。这也就构成了《红楼梦》的言外之意。即雪芹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在《红楼梦》的言内之中,而恰恰是在《红楼梦》的言外之中。这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一部言内和言外并存的千古奇书,即《红楼梦》是一部包含着多层次意思的千古奇书。这也是雪芹对文字局限性的一种突破。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有其局限性。比如,我们要想准确无误地讲清楚一只麻雀,那么即使我们运用一千万字也不可能准确无误地讲清楚这只麻雀。我们甚至用一生时间也无法准确地写出这两个真正相邻的数字。而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的天体来说,文字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我们甚至无法叫出宇宙中每一个天体的名字。这就是文字的局限性。

雪芹是十分清楚这一点的。他在创作《红楼梦》时,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故而雪芹在进行创作时,运用各种方法来突破文字的局限性。他突破了文字表达的单向性这一特点,使得文字呈现出多向性的明显特征。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就表现为文字之中包含了多重含义这一特征。即“一言表多意”:运用一句话来表达多重含意。这是《红楼梦》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

另一处雪芹写在了《红楼梦》第十七章回之中。即写在了贾政带领一帮清客和贾宝玉巡览大观园的开头部分。正像《红楼梦》中写的那样:贾政先命将大观园园门关上,自己站在外面瞧了,然后再进园去巡览。其实在这里,雪芹是想通过贾政的言行来告诉我们,在对《红楼梦》进行理解时,先不要急着进入到《红楼梦》之中去,而是先要对《红楼梦》的外面部分来进行理解,然后再深入到《红楼梦》的内部去进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红楼梦》的深刻内涵。这也正是雪芹创作的一层玄机。只不过这种对《红楼梦》之外的理解又必须是建立在通读《红楼梦》的基础之上的。这是雪芹对内与外这一对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这正像伟人毛泽东说的那样,《红楼梦》要至少读五遍才有发言权。这正是基于认识到《红楼梦》复杂深刻、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之上所做出的正确判断。也正因如此,不多读几次《红楼梦》,是没有发言权的。

这种内与外兼顾的创作方式是雪芹进行创作时的一个基本框架,同时也是雪芹在《红楼梦》中构筑的一重基本玄机。雪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先来理解《红楼梦》之外的深刻内涵,然后再深入到《红楼梦》内部,来理解其内部包含的深刻内涵。这样我们才能对《红楼梦》有一个相对客观、相对全面、相对深刻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相对比较容易地探寻到雪芹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这正像《红楼梦》第十七章回中贾政巡览大观园时所做的那样,先将园门关上,看看大观园外面的情况。就本质上来说,“大观园”几乎是等同于《红楼梦》的。贾政先看“大观园”外面的情况,实质上是等同于我们先看《红楼梦》外面的情况。这是雪芹在运用贾政的言行来对我们如何理解《红楼梦》的真正内涵进行提示。这也正是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巧妙之处,也是我们理解《红楼梦》玄机的关键所在。

对于《红楼前梦》,雪芹是采用了蛛丝马迹的独特手法来向我们揭示的。那我们不禁要问,除此以外,《红楼梦》之外还会不会包含有其它玄机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雪芹还在《红楼梦》之外,构筑了好几重更大的、更重要的玄机。这几重玄机和《红楼梦》内部的玄机共同构成了雪芹独特的叙事手法。这种叙事手法成为推进正面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推动雪芹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逐步呈现的有力武器。就这两者的辩证关系而言,《红楼梦》之外的玄机和其内部的玄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说起《红楼梦》之外的这些玄机,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雪芹的创作灵感这一问题。创作灵感既是创作活动的源泉,也是创作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那雪芹的创作灵感会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初稿是《石头记》,《红楼梦》是对《石头记》的几番变幻才形成的。而《石头记》的故事来源是雪芹的血泪往事,石头只不过是雪芹借用的叙事手法。石头作为《石头记》的故事讲述人,也成为《红楼梦》的故事讲述人。这样,《石头记》既是石头之记,也是雪芹血泪往事之记,同时也是雪芹对血泪往事进行变幻而形成的结果。变幻后的《石头记》也就成为了石头的故事。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西游记》。这两者又是何其的相似!我们经过探寻发现,这种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来源是玄奘取经。那我们不禁要问,玄奘取经的目的地是哪儿?有人可能会说是印度。这个回答是不全面的。其实,玄奘取经的目的地有两个,一个是印度,一个是长安。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印度是他的学习目的地,而不是最终目的地。玄奘是要带着真经返回长安的,返回长安的目的是弘扬佛法,解答众僧和自己心中的疑惑。长安才是玄奘的最终目的地。玄奘取经是从原点出发,最终又返回原点的一段故事。这一点是和《红楼梦》极其相似的。《红楼梦》的故事来源是雪芹的血泪往事。雪芹在描写这段血泪往事时,借鉴了玄奘取经的故事脉络。他将这段血泪往事隐藏了起来,这就使得这段血泪往事从一开始就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形成了我们读者心中的疑惑,而要解答这些疑惑,就得从《红楼梦》中去探寻。这就如同雪芹将这段血泪往事放在了印度一般。我们读者要想发现的话,就得历尽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去了解,然后再带着了解到的情况返回到事情的起点,即雪芹亲身经历的这段血泪往事上。这就如同玄奘返回到原点长安一样。这还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问题的开端。我们读者还要来求证自己心中的想法,解决心中的疑惑,寻找出这段血泪往事,使这段血泪往事最终得以大白于天下,这才是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最终目的。印度只是这段血泪往事的一个中转站,并不是我们读者的最终目的地。我们读者的最终目的地是长安,是我们读者出发时的原点。这才是整部《红楼梦》的故事脉络。这也是《红楼梦》中包含的最大玄机之一。

其次,《西游记》是对玄奘取经这一史实的一种演绎。《红楼梦》也同样是一种演绎。只不过,与《西游记》不同的是,《红楼梦》是对雪芹亲身经历的一段血泪往事的一种演绎。在这种演绎的过程中,《红楼梦》中的故事脉络也同《西游记》一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游记》的故事脉络是将玄奘取经的经过演绎成了降妖除魔的过程。而《红楼梦》的故事脉络却比《西游记》更加复杂。它不但包含了正面内涵,还包含着反面内涵。其正面内涵是将雪芹的血泪往事演绎成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反面内涵则是在讲述这段已经过去了很久的血泪往事。虽然演绎的内容和方式与《西游记》不同,但两者却都是一种演绎。在这一点上《西游记》和《红楼梦》是相似的。

第三,《西游记》对玄奘取经的主角进行了变幻。它将主角由玄奘变幻成了石头变成的孙悟空。《红楼梦》也同样进行了变幻。与《西游记》不同的是,《红楼梦》的变幻更加复杂。一方面,《红楼梦》是将《西游记》中的单主角变幻成了双主角。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男主角贾宝玉是由石头和神瑛侍者这两种因素构成的,而女主角林黛玉则是由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甘露这两种因素构成的。这样就形成了双重身份的男女主角,他们一起来共同演绎出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单是从主角及其构成上来看,《红楼梦》就要比《西游记》复杂得多。更不要说,《红楼梦》中的配角比《西游记》中的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突出和重要了。有时《红楼梦》中的配角甚至是和主角不相上下的。这也是《西游记》所远远无法比拟的。

第四,(西游记》的故事脉络是作者将玄奘取经演绎成了一段求取真经的故事:一块石头变成的孙悟空炼就一身本领,保护着唐僧,一路上降妖除魔,前往西天求得真经,后返回长安,传授真经,最终修成正果。《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也和《西游记》极其相似。《红楼梦》的故事脉络是雪芹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血泪往事演绎成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石头幻化成了一块美玉,与神瑛侍者一起构成了男主角贾宝玉,入世传奇;同时绛珠草也幻化成了女主角林黛玉,携带着神瑛侍者的甘露变成的眼泪也入世传奇。两人之间从而产生出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只不过,《红楼梦》中的这一爱情故事是假经,并不是真经。其中的真经是雪芹经历的血泪往事。与《西游记》不同的是,雪芹将这一真经隐藏了起来。

第五,《西游记》中有一个唐僧需要保护,而《红楼梦》中却有两个“唐僧”需要保护。《红楼梦》中的“唐僧”是隐藏着的,而不像《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公开着的。《红楼梦》中的“唐僧”是雪芹进行创作时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这两个“唐僧”分别是:一个“唐僧”是雪芹进行创作时的创作手法,另一个“唐僧”是雪芹亲身经历的血泪往事的变相。之所以说雪芹的创作手法是“唐僧“,这是因为雪芹的创作手法是关乎血泪往事的,是不容许被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者所发现的,是需要雪芹进行刻意保护。而另一个“唐僧”则直指血泪往事的变相,这更不容许被妖魔鬼怪似的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者所发现,这是关乎雪芹身家性命的大事,是更需要雪芹重点进行保护的。这两个“唐僧”都需要雪芹进行刻意保护,它们都是被雪芹隐藏起来的。而就保护程度来说,创作手法是次要的保护对象,雪芹亲身经历的血泪往事的变相则是重点保护对象。因此,雪芹的创作手法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发现,而雪芹亲身经历的血泪往事的变相则更难被发现。这是它们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西游记》中存在着妖魔鬼怪,需要孙悟空来降伏。《红楼梦》中同样存在妖魔鬼怪,也需要“孙悟空”来降伏。《红楼梦》中的妖魔鬼怪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者及其走狗,另一部分是雪芹刻意创作出来的虚假内涵。而就重要程度来说,前一部分相对次要,后一部分则更为重要。《红楼梦》中的“孙悟空”同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红楼梦》中的“孙悟空”,另一部分是《红楼梦》之外的“孙悟空”。这两部分的“孙悟空”同样也有个主次之分。《红楼梦》中的“孙悟空”是次要的,《红楼梦》之外的“孙悟空”是主要的。这两部分的“孙悟空”都是要来降伏《红楼梦》中的妖魔鬼怪的。《红楼梦》中的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者及其走狗这样的妖魔鬼怪,自有雪芹创作的“孙悟空”来降伏。而雪芹创作的虚假内涵这样的妖魔鬼怪,则需要《红楼梦》之外的“孙悟空”来降伏,这些“孙悟空”们就是我们读者,能不能降伏得了,就要看这些“孙悟空”们各自的本领如何了。对于这两部分的“孙悟空”,我们会在下面专门详细进行探讨。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角,而这两部分的“孙悟空”更是《红楼梦》的反面主角。

第七,《西游记》中要求取真经。《红楼梦》中同样也要求取真经。与《西游记》不同的是,《红楼梦》中的真经是雪芹亲身经历的血泪往事。这些是被雪芹隐藏着说出来的。而要求取真经的人则是《红楼梦》之外的我们读者,也就是《红楼梦》之外的“孙悟空”们。《西游记》中求取真经的却是书中的孙悟空及其保护的唐僧。我们读者求取《红楼梦》中的真经的过程,也会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历尽千辛万苦,不断降妖除魔,才能最终求得真经。而想要轻轻松松就求得真经,那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八,《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最终修成正果。而对于《红楼梦》而言,则存在两类“孙悟空”。他们分别是《红楼梦》中的“孙悟空”们和《红楼梦》之外的“孙悟空”们。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红楼梦》中的“孙悟空”们最终都修成了正果,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另一种是《红楼梦》之外的“孙悟空”们却不一定都能修成正果:他们之中,有的未能修成正果,未能最终理解雪芹想要表达的的真正内涵,而止步于雪芹想要表达的虚假内涵;有的甚至连雪芹想要表达的虚假内涵也未能彻底领悟,就黯然离场,结束了西天求取真经的历程;而有的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历尽千辛万苦,最终领悟出了雪芹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得以求得真经,修成正果,完满完成西天求取真经的历程。这也是与《西游记》不同的地方。

从上面八点的探讨可以看出,《西游记》和《红楼梦》同样都是在讲述石头的故事。而《西游记》的成书时间比《红楼梦》大约早了二百多年。由此我们推断,对于读书破万卷的雪芹来说,肯定是读过《西游记》的。他不但读过,而且深受《西游记》的感染和启发。这种感染和启发使得他在创作《红楼梦》时,将《西游记》当做了创作模本来进行构思,以此来达到他揭示想要说而又无法明着说出来的血泪往事之目的。于是,《西游记》就成为雪芹的创作灵感来源。雪芹采用各种手法,对《西游记》进行各种复杂丰富的变幻,将他自己亲身经历的血泪往事隐藏着表达了出来,这才创作出了不朽的杰作《红楼梦》。因此,《红楼梦》是脱胎于《西游记》的,是《西游记》的深度变本。

《红楼梦》虽然脱胎于《西游记》,但却比《西游记》更加复杂,更加生动,也更加丰富。单就《红楼梦》中的“孙悟空”这一内涵来说,就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要更加复杂和丰富。下面我们就重点探讨一下《西游记》和《红楼梦》所表现出来的孙悟空这一内涵。

《西游记》是在描写一块石头因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成人形,蹦出石头缝,幻化为石猴,后练就一身本领,历尽千辛万苦,保唐僧前往西天,一路上降妖除魔,取回真经,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而《红楼梦》同样是在描写一块石头,只不过这块石头是被女娲炼就的,具有补天之能的非比寻常的一块石头。女娲练就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她补天之后,唯独有一块未用,于是便将这块石头弃之荒山之中。后来,这块石头经茫茫大士幻化成了通灵宝玉,遁形入世,历尽了世态炎凉而记录下了一段血泪往事。最后这段血泪往事被空空道人发现,这才得以问世传奇。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是在讲述石头的故事,只不过在《红楼梦》中,石头的故事变得更加复杂和变幻不定罢了。

我们进行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西游记》中的石头变成了孙悟空,他先是求仙访道,学会了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后搅龙宫,得金箍棒;创地府,消生死簿;偷蟠桃,获长生不老;盗仙丹,成铁骨金身;大闹天宫,玉帝毫无办法。然后被二郎神擒获后,又于八卦楼内练就了火眼金睛。之后被如来佛祖困于五指山下五百年。最后经观音菩萨点化,保唐僧西天取经,降妖除魔,历尽千辛万苦,取回真经而得以修成正果。对比《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红楼梦》和《西游记》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相互区别之处。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在描写石头的故事,并且也同样是在描写孙悟空。只不过与《西游记》不同的是:《红楼梦》是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所具有的各项本领和特征进行了分拆,将它们分拆给了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之中包含着孙悟空的部分本领和特征。如果将这些角色中包含的孙悟空的本领和特征合在一起的话,那就构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本领和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中有很多个本领和特征各不相同的孙悟空。当然在《红楼梦》中,这些角色同时还具有孙悟空以外的内涵。这也正是《红楼梦》的复杂和梦幻之处。我们经过探寻发现,雪芹分拆的孙悟空的各项本领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两部作品的主角起源都来自石头,并且都是将石头拟人化了,讲述的也都是石头的故事。只不过两者讲述的石头,其含义却又各不相同。《红楼梦》中的石头并不是要讲述的全部内涵,而只是一部分内涵。它不是贾宝玉的全部内涵,而只是贾宝玉的一部分内涵。贾宝玉的另一部分内涵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造历幻缘,变成了尘世中的贾宝玉。因此,石头幻化成的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相互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幻化成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由石头这一单一因素构成的简单体。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却是由石头和神瑛侍者这两种因素构成的复杂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至真至纯,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内涵。而《红楼梦》中的孙悟空则内涵复杂且丰富。贾宝玉只是《红楼梦》中的众多的“孙悟空”们中的一位。

其次,《西游记》的主角只有一位,那就是孙悟空。而《红楼梦》却完全不同,它的主角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人。他二人同样只具有孙悟空的部分本领和特征。其实,林黛玉具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具有孙悟空的聪慧机灵。她往往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玄机,就如同她的姓“林”字一样。林黛玉为何姓林?这之中是有很深的玄机的。黛玉作诗往往一挥而就,从不更改。这表现出她的聪慧机灵。她的火眼金睛则表现在她看问题会比他人看得更深更透彻。贾宝玉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单从主角多寡这一角度来看,《红楼梦》就要比《西游记》复杂得多。需要指出的是,雪芹在将主角变得更多的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又演绎出很多新的内涵来。这就使得《红楼梦》在复杂之上又多出很多种变化来。当然,《红楼梦》中的这两位主角是众多“孙悟空”们中最主要的两位。

再次,《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石猴,他有着猴子顽皮机灵的天性。雪芹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顽皮机灵的天性同时也赋予了贾宝玉。贾宝玉在《红楼梦》中一露面就杜撰出了“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的典故,这表现出了他机灵的特点。之后紧接着就问黛玉有玉没有?当得知黛玉没玉后,贾宝玉的顽皮表现得更加突出。他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将合族之中看做至宝的通灵宝玉视如玩物,其顽皮的天性更是表露无余。这和《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掌中撒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像贾元春加封贤德妃后,合族之中无不欢喜庆贺,得意满怀,而贾宝玉却视有如无,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还有像他杜撰的黛山林子洞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听戏文而悟禅机的表现,为逗晴雯开心,让晴雯撕扇子玩的行为等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无不表现出了“孙悟空”顽皮机灵的天性来。

第四点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两项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他会筋斗云和分身法,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身上的毫毛可以分身,变成千万个孙悟空。而在《红楼梦》中,雪芹将孙悟空的筋斗云这一本领进行了拟物化处理。雪芹运用了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出非常遥远的距离这一特点,而将其演变成了对同一件事物进行叙述时的叙事手法。这一叙事手法的特点是:雪芹在描写一件事情时,是不会一次就将其叙述完整的,而是将其分散开来,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部分,然后再将这些部分分别写在不同的章回之中,并且,这些若干个不同的部分的文字叙述之间会相距比较遥远的距离,就像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翻出去很远很远一样。这就构成了所谓的草蛇灰线的叙述手法。这实质上是雪芹对《西游记》中孙悟空会筋斗云这一本领的借鉴和变幻。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红楼梦》中同一件事情的描写就像孙悟空在不停地翻着筋斗云一样,一直翻到这一事情结束时为止,就像孙悟空用筋斗云翻到了他的目的地一样。然而,《红楼梦》中并不是一件事情,而是很多事情同时向前发展,这就如同孙悟空使用了分身法,变出了很多个孙悟空一样。这就使得《红楼梦》中有很多个孙悟空在不停地翻着筋斗云。这也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这一叙事结构也使得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总感觉到千头万绪,眼花缭乱,甚至稍不留神,一件事情就从我们眼皮子底下溜走了。因此,我们阅读《红楼梦》时,是要极其细心的,是要有极大耐心的,更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而这也正是《红楼梦》的琐碎复杂和耐人寻味之处。可见,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来源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而像筋斗云似的草蛇灰线这种叙事手法可以说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我们就不举例来说了。

第五点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有一项本领,那就是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在《红楼梦》中,雪芹也运用了孙悟空的这一本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以说想变什么就能变什么。虽然如此,但他也就只有七十二般变化罢了。而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却完全不同,他受《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本领的启发,对这一本领进行了借鉴,对其进行了拟物化和拟人化处理,将其变幻成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变幻成了多样性的叙事手法。可以说《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层出不穷,难以数计,仅就我们前边分析的《章回数字的玄机》来看,十个章回之中的数字玄机精彩纷呈,居然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还有像对故事的叙述,那就更是各不相同,各尽其妙,变化无穷了。对于这些,读过《红楼梦》的人们都深有体会,我们也就不详细举例来啰嗦了。第二部分是雪芹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变幻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塑造。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了四百多位人物形象。这四百多人都是个性鲜明,生动形象,且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爱使小性;薛宝钗的安时守份,冰冷无情;史湘云的豪爽大气,毫无顾忌;秦可卿的小心谨慎,忍辱苟且等等。这些也较之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要复杂得多,生动得多,形象得多。甚至可以说,《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孙悟空使了分身法,然后再摇身一变,变化出来的各不相同的变化体。第三部分是雪芹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变幻成了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可以说汉语在雪芹的笔下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变了起来,舞了起来。《红楼梦》中的语言从头至尾都在散发着美妙绝伦的生动气息和迷人魅力,简直可以说是美妙不可方物。雪芹有时所用的字是活的,不是死的。他所用的有些字并不是雪芹真正想用的字,而是雪芹真正想用的字的变体。这种变体不光是运用了谐音手法,还运用了其它手法,它们一起构成了复合手法,来共同暗示雪芹真正想用的那个字。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尽量指出一些来。第四部分是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变幻成了对人物结局的最终揭示。雪芹对人物结局的揭示上,也如同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一样,是极其灵活多变的。像其中有的是采用谶语来揭示的,有的是采用谜语来揭示的,而有的是采用游戏,有的又是采用宝玉的话语,还有的是采用笑话,有的更是采用宝玉的文章,等等不一。可以说雪芹对人物结局的揭示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极尽变化之能事。以上这些就形成了《红楼梦》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的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六点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存在真假孙悟空的区别。对于这一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进行了借鉴和变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个人物的塑造上。整部《红楼梦》几乎都是在讲贾宝玉,而有关甄宝玉的文字却少得可怜。这与《西游记》正好相反。《西游记》中几乎都是在讲真悟空,有关假悟空的内容却少得可怜。那雪芹到底是要讲述贾宝玉还是甄宝玉呢?我们觉得,其实雪芹要讲的是甄宝玉,甄宝玉就像雪芹要讲述的真正内涵一样,文字占比是要少很多很多的。这也就是说雪芹要讲述的真正内涵要比雪芹要讲述的虚假内涵在文字数量上少很多很多。这是贾宝玉和甄宝玉所包含的玄机之一。这也是《红楼梦》与《西游记》的主要区别之一。二是表现在对真假孙悟空这两个人物的拟物化处理上。雪芹将真假孙悟空变幻成了对真事和假事这两方面内涵的不同叙述。对于真事,雪芹是要隐藏起来说的,这正如甄士隐这个名字一样。既然是隐藏着说真事,那真事的文字体量自然会比假事的要少得多很多。这一点与《西游记》中真假孙悟空的描写刚好是相反的。《红楼梦》在借鉴和变幻真假孙悟空时,将文字体量正好颠倒了过来。对于假事,雪芹几乎不惜浓墨重彩来进行描述,而对于真事,雪芹则采用冷笔,一掠而过,基本上不做展开叙述。有关这些的事例,我们会在以后尽量详细来说。三是表现在雪芹将真假孙悟空变幻成了真假内涵上。真假孙悟空相遇,相互斗法,这也只在《西游记》第五十七章回中出现过。最后假孙悟空被真孙悟空一棒打死了。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鉴了真假孙悟空的意象,将其变幻成了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与雪芹要讲述的虚假内涵之间的意象。并且真假内涵贯穿了整部《红楼梦》,而不像真假孙悟空只在《西游记》的一个章回中出现。雪芹同样让真假内涵之间相互斗法,这一斗就斗了整部《红楼梦》。雪芹想让我们看看到底是谁最终能够战胜得了谁。当然,雪芹想看到的是真正内涵最终战胜虚假内涵,从而使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而作为我们读者,其实也可以只看虚假内涵,毕竟虚假内涵之中也是包含了许多东西的。对于真正内涵,我们读者也可以不必理会。这是因为雪芹将其隐藏得太深,搞不好就会“走火入魔”,反而变得得不偿失了。当然,作为雪芹的一种创作手法,还是很有借鉴和探究意义的,我们也还是可以尽量深究一下的。至于结果如何,就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

第七点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唐僧带上了紧箍咒。雪芹在《红楼梦》中同样借鉴了这一点。与《西游记》不同的是,为“孙悟空”们带上紧箍咒的不是唐僧,而是雪芹。并且雪芹带上的紧箍咒不是单一的简单体,而是比《西游记》要复杂得多的复杂体和多样体。这其中主要是“梦和幻”这两种叙事手法,当然也还有雪芹运用的其它叙事手法。“梦和幻”这两种叙事手法就像“紧箍咒”一样,禁锢着《红楼梦》中的“孙悟空”们,使“孙悟空”们的所作所为处于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不至于让“孙悟空”们陷入盲无目的的胡乱作为之中。对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专门进行探讨。

第八点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有一项特殊的本领,那就是火眼金睛。同时,孙悟空还有一件法宝,那就是金箍棒。孙悟空在遇见人和物时,就先用火眼金睛来看,看其是否是妖魔鬼怪。如果是妖魔鬼怪,孙悟空就会用金箍棒来降伏或消灭。如果还没能降妖除魔,孙悟空就会去搬救兵,找后台,最终扫清障碍,除去西天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打通前往西天的道路,还人们一个朗朗乾坤,清明世界,让唐僧能继续前往西天。

对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金箍棒这两点,雪芹似乎在《红楼梦》中没有进行借鉴和变幻。其实不然,雪芹对此同样进行了借鉴和变幻。只不过与《西游记》不同的是,雪芹的这种借鉴和变幻不光是被运用在了《红楼梦》之中,而且是被运用在了《红楼梦》之外。一方面,在《红楼梦》之中,雪芹为书中许多角色赋予了孙悟空的这两项本领。像书中的贾政、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惜春、刘姥姥、林红玉、冷子兴等等。他们都有着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洞察秋毫,看出事物之中隐藏的后果或真相,用金箍棒扫除书中的如同妖魔鬼怪一样的假相。另一方面,在《红楼梦》之外,雪芹将我们读者作为角色,写进了《红楼梦》的整体框架之中。这一点是《红楼梦》之前的其它任何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金箍棒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难忘的印象。雪芹同时将这两点留给了我们读者,他将《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幻化成了《红楼梦》中的是与非,真与假,有与无等诸多内涵。雪芹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读者运用火眼金睛,来明辨《红楼梦》的是与非,真与假,有与无等诸多内涵。雪芹是想让我们读者来看清楚什么是《红楼梦》中的妖魔鬼怪。是妖魔鬼怪的,就让我们读者用金箍棒来降伏或消灭。不是妖魔鬼怪的,我们读者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这也就是让我们读者变幻成了孙悟空,然后再运用火眼金睛来看清楚什么是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什么是雪芹想要讲述的虚假内涵。《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运用火眼金睛的目的是认出妖怪,好用金箍棒打妖怪,降伏或消灭妖怪。同样雪芹让我们读者变成了孙悟空,然后瞪起火眼金睛来,认出哪些是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哪些是雪芹想要讲述的虚假内涵,最后再举起金箍棒来,降伏或消灭那些雪芹想要讲述的虚假内涵,好让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水落石出,大白于天下,显出庐山真面目来。这也是《红楼梦》与《西游记》所不同的地方之一。

第九点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求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雪芹在《红楼梦》中同样对此进行了借鉴和变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保着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经,中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而在《红楼梦》中,雪芹却塑造出了很多个孙悟空,其中最重要的孙悟空就是我们读者。相对于《西游记》,《红楼梦》中的真经就是雪芹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我们读者作为孙悟空,在求取真经的过程中,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的,也就是会遇到各种各样艰难险阻。这就如同《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我们读者只有战胜这些,才能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明白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

我们读者求取真经的过程在《红楼梦》中就是探寻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的过程。求取真经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在《红楼梦》中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雪芹创作这些真正内涵时的艰难险阻。因为这些是需要隐藏起来的,是需要用特殊手法才能隐藏起来的,而雪芹又必须让这些特殊手法及真正内涵能够被发现,因此,其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也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这些艰难险阻则是指我们读者在探寻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时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其探寻过程也必然不会是一条平坦大道,而会是一条充满挑战、回环曲折、荆棘满布的艰辛道路。而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雪芹经过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真正内涵的创作,完成了《红楼梦》的创作,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真经,他自己也最终修成正果。另一方面是指我们读者能看出其中的玄机,也能从《红楼梦》中探寻出这些玄机来,从而看清楚了雪芹想要讲述的真正内涵,完成了对《红楼梦》的探寻之旅,最终也得以修成正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13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69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1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3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2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81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8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1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9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4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