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主体间性”的概念。这也是现象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按照较为传统的观念,世界要么被视为以主观的“我”为中心的世界,分为“主体和对象”。要么被视为完全不用考虑“人”的存在的客观物理世界。而主体间性的概念,强调这个世界是由人与人共同构成的。
1 主体间性:一个被共同具有的世界。前面虽然讨论了较多人的“自我”以及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对世界的观察,和对于这种观察的现象学反思。但是,在一开始的“多样性与同一性”,“在场与缺席”的概念之中,已经蕴含了“潜在”的主体的可能性。
在面对一个立方体时,我们知道有多个观察角度,而这些观察角度之间在反应立方体真实性方面并无本质区别,它们同等重要。同理,那些暂时未被观察到的部分,也并不会比我们正在观察的部分次要。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多样性的其他表现面,事物缺席的方面,完全可以在别处以“在场”的方式呈现。而各种呈现角度、在场缺席之间都是同样真实的存在。
因此,“他人”完全可以是将在我处被视作“缺席”的部分变成“在场”的认知者,也可以是与我观察角度不同的其他多样性层面。或者说得写意一点,“他人”类似于“自我”缺席和多样性形态,多种角度共同的认识本质都是来源于事物本身与人的意向性。因此“对象被主体间地给予,或者能够被主体间地给予”。所有的一个个的“自我”与“事物”一起构成了人类的认知世界。
2 可见,我与他人共同构成的认知,超越了“我”的有限认知的局限,让未被我认知到的事物层面成为一种真实的“缺席”而不仅仅是未知。很多时候,要全面了解一件事物,多问问几个人的看法,比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视角和知识盲区要容易地多,这就是主体间性带给我们的很简单也很有效的启示。也是这一理论有说服力的体现。
当然,虽然我们把他人也视作意向事物的视角,是另外的“自我”,但别人始终不是“我”,不具有自我的显著性。
3 主体间性:认识他人。我们把他人视作“主体”,构成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描述。但是,为什么必须是“他人”,而猫猫狗狗不行呢?这几乎又回到上一章的问题,为什么他人也是“自我”?作者当时的回答倾向于,这是我们的切身感受,我们就是知道,就是无法忽视,这似乎是一种人性的本能。而我倾向于认为,我们将与自己有类似“责任”的对象视作“自我”,而不应使用“感觉”这种标准划定方式。
在这里,作者似乎摆脱了“先验自我”那种复杂的神秘内含,用了更加实际的方式描述“他人”。那些与我们自己相像的,就是他人。也就是主体间性中其他主体。因为相像,因此我们可以用思考自己的方式思考他人,用自己理解意义的方式理解他人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作“机器”。因此他人具有身体,也有心灵,有意识,可以与我们平等地交流。他们是对我永远缺席的“自我”,永远无法被根本地完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