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面对的对象越是复杂,人们越难用自身的真切体会来感受的时候,就越是依赖“简化思想”。正是复杂对象的无力感,才令简化思想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和实在感大幅度提升。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简化的思想之所以有魔力,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其“生动易学”,而非真的“概括精准”。我们初接触一个领域,往往要凭借一些简化的教程、口诀来帮助自己克服入门的困难。但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观察初学者都会发现,只有不懂的人才会特别关注“三分钟学会XXX”,“三句话让你理解XXX”的言论。真正深入的理解,一定要超越“简化思想”,在切身的参与和深入了解之中形成认识。
因此,简化的不一定对,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误解。至少,它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事物的“原貌”。现代科学虽然讲求数学般地理论化,然而,在真正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时候,相应的专业人士并不会完全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选择性地接受理论。
2 数学化、简化、理想化的思维模式,其实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是一种特定的“意向性”,一种特定的思维习惯。接受了这种习惯的人,或许会觉得这是最正确的理论模式。但是,它毕竟不是“自然本体”,而是结合了人类思维模式的产物,其实不能视作完全客观正确。如我们大多数人相信物理学的结论,但其实却无法理解事物的“波粒二象性”。近代数学与物理学自身也意识到这种“简化”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问题,测不准原理,混沌理论,模糊逻辑,非线性系统等等都是例子。
3 数学化的科学通过简洁和精确的理论指引出一种“同一性”。而人们通过认知、多角度观察、回忆、想象、甚至参考其他信息,也可以形成对事物“同一性”的认知。但是,这两种“同一性”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后者是通过“增加细节”来增加认知、达到同一性,是一种多变的同一性,作者称其为“形态学上的事物或本质”。
而数学化的前者是通过“忽视细节”达到“精确的本质”。但面对本就不够精确的一些现象,如人类的知觉和记忆本就有模糊性和可变性,这种“精确化”其实不符合原初的认知方式。因此即使生物主义和心理主义试图用自己的术语还原人类意识,它们也缺乏处理诸如知觉、回忆、对他人心灵的经验的“概念”。
就像一句俗语说的“你不解释,我还有点懂。听你解释完,我彻底不懂了”。就是因为“解释”的还原过程并不符合当事人原初的思维方式和意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