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过于追求“简化”结果就是口味的代价)
这一节标题为“科学对象的更进一步的方面”,进一步探究数学化科学世界的“意向性”。
前面提到数学化的科学观念,通过将研究的事物简化和理想化,不断“省略”干扰因素,在理论上实现了理想状况下的“几何学化”。
“正是这些理想化对象的极度精确的同一性,使得它们如此在理智上令人感到满意”。数学化的科学世界观念,之所以流行且看似有说服力,除了依赖相伴发展的技术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之外,其“以简驭繁”的特性也让人“感到满意”,因为简洁而满意。
1作者并未展开讨论这种“满意”。但是我们通过观察社会中一些其他观念的流行,可以发现,那些“简化的”思想和理念,总是比“复杂的”更有吸引力。在《引爆点》中作者也提到,那些脱离世俗的、原初的、极富创造力的行为和思想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和理解,要想让其变成流行,必须“世俗化”,平庸化。与之相对应的,我们知道古代思想家原本的思想深刻且有力,也熟知他们的一些代表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喜欢听一些转述的、二手的、简化的思想。
显然,简化的思想和理念更容易被理解,因为它“看起来简单”。理解一整套理论很难,但理解一句口号很简单。
1-2而且,面对的对象越是复杂,人们越难用自身的真切体会来感受的时候,就越是依赖“简化思想”。正是复杂对象的无力感,才令简化思想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和实在感大幅度提升。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简化的思想之所以有魔力,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其“生动易学”,而非真的“概括精准”。我们初接触一个领域,往往要凭借一些简化的教程、口诀来帮助自己克服入门的困难。但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观察初学者都会发现,只有不懂的人才会特别关注“三分钟学会XXX”,“三句话让你理解XXX”的言论。真正深入的理解,一定要超越“简化思想”,在切身的参与和深入了解之中形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