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科学世界就像芭蕾舞演员,是将一些方面推向极端达到的境界。)
4 科学理论被建立起来的基础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扎实”,相反“科学世界”的深层公理完全是生活世界的视角,也是具体活生生的人作为科学家创造出来的。
从理论基础上来讲,现代科学的出发点是“简化的理想化”。回忆中小学接触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一点。“无视摩擦力”,“无视机械损耗”,“无视环境变化”等等。但我们知道,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从来不曾存在,它们是一种“思想实验”的结果。我们观察到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就可以滑行越远,因此就认定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物体可以一直滑行下去。
再如我们不断设想物质无限细分,光线无限细分,最后得到那个不能再分的东西,并努力用这种最为细小的东西来引导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5 “更实在”。这些理想化的东西,多数只是想象的产物。而物理学对于世界本质的描述波粒二象性、弦理论等,虽然理想且神奇,却无法对现实生活产生太多影响。然而正是这种简化与理想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精确,似乎也“更实在”。
然而,究竟将什么东西认定为“更实在”,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思维习惯决定的。我们认为“理想化”的世界更加实在,因此也认定“理想化”的理论更加实在。而且这种倾向已经从自然科学蔓延至对社会科学。
6 评价:“理想化”是否可能不实在?作者在这一节还未展开反驳,只是提及我们认为什么“更实在”其实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我们自己提前“预设”的。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画了一个箭靶,然后瞄准射箭。时间久了却觉得所有的箭必然趋近箭靶,这似乎成了某种“客观规律”。作者大体是这个意思。
我更倾向于先举反例,再谈原理。在这里我们补充一种相反的思维,一种完全与“理想化”相反的思维——“黑箱”思维。理想化的思维通过描述事物的原理来接近真理,不惜忽略掉许多“干扰因素”,然而有些情况下“干扰因素”起到的决定作用甚至大于那些理想化的变量。而且混沌理论也表明,在许多领域中,极为微小的变量有可能就会极大地干扰结果。这与“理想化”理论起到的决定作用也相悖。
但“黑箱”式的思维方式,大家也不陌生,就是不管事物内部的结构和原理,只是从“输入”和“输出”方面控制变量,以达到需要的结果。我们对世界中众多的认识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那不如就只顾“知其然”的维度。如深层学习网络,或是医学实践,都深受这种思维的影响。
由这个反例可见,“理想化”来带的简化认识,并不真的能保证对世界的合理解释与实践的成功。当然,“黑箱”思维也很像是一种科学世界的思维,其实与生活世界的主要思考方式也并不相同。具体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等下一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