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听到刘秀英老师的《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成就幸福家庭教育》的讲座。刘老师那充满亲和力的声音,带我们用视频和案例把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刘老师的讲述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亲子关系?如何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健康成长。在这一板块,而我对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非常有触动,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不仅仅需要食物,更需要爱和安抚。可是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我们却像是那个金属猴子一样,制造了大量的孤僻的、自闭的、自残及攻击的小猴子。他们没有爱,所以也不会爱。20只猴子7只冷漠、8只虐待、4只杀戮、只有一只尝试去爱,却不知怎么爱?第二方面,在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这一部分,刘老师讲到了系统原则依恋原则和成长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中。让我最有触动的就是依恋型的原则。在这里我清楚的明白了,依恋是教育的资本,它会产生心理控制力,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吧,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先无条件的接纳、给予爱。因为只有先给予才能得到,就像是银行里的金钱财富先存才能够取。第三个部分,什么是科学的教养方式?这里提到了4种教养类型:民主、专制、纵容、疏忽。在这4种类型里,我们应该做民主型的家长,要高要求、还要高反应。在这个部分,我觉得在生活中,我对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的做到高要求,高反应。(高反应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以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不知道是自己从小接受教育的根源所在,还是自己在这方面本身就比较迟钝,我对孩子的反应的敏感度真的不高。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对孩子做得很不够,也没有能够真正的完全接纳孩子,考虑他们的期望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就是高要求,自己在这方面有些随意,没有能够真正的做到合理的规划孩子的行为且坚定的执行,这是我以后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下午的亲子之间不越界这部分内容里我觉得自己对孩子干预的还是比较多,有时候确实存在像刘教授说的,因为妈妈冷,所以觉得孩子也冷;因为妈妈渴,所以觉得孩子也渴的现象。而在不刻意回避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大了,总觉得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脆弱与自己的不耐烦,其实正是由于这种对自己外表形象的这种维护,相反却用了最直接的负面情感对他们进行吼叫。而在正确的沟通这个部分。倾听、不打击孩子、对孩子真诚,这都是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的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最重要的途径。在下午的内容里,我觉得最让我受感触的就是,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和谐亲子关系建立的前提。家庭时间最重要的那个部分: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读书,一起工作。是这么多的一起做的事情,才让我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的融合。希望我们的这些一起都能实现。而在最后一部分,亲子之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也许我们平时比较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但是我们却没有长远的看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亲子不断分离的过程。我们可能会倾尽全力的在生命的最初满足满足孩子的全方位需求,却不能够坦然的接受孩子逐渐长大,逐渐从自己的生活中退出。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个懂得放手的妈妈,不要剥夺孩子的任何一点人生权利。而在看皮克斯动画《包宝宝》视频的时候,各位老师的分享更是让我觉得真的是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个老师说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是有同心圆变成相交圆,再变成相切圆最后变成两个独立的分离的圆;另外一个老师说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还有一个老师更是从独特的角度看到了,丈夫如果能够多给予妻子爱那么,母亲就不会在孩子与自己分离的时候,过度的悲伤,因为他也得到了关注和爱。所以作为一个女人,希望所有孩子都有个懂他们的爸爸,所有女人都有个疼她们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