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李一诺
76个笔记
推荐序一 我和一诺
可是这种种意料之外不正是人生、世界的常态吗?每个人的人生也正是在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写就的。
是骨子里什么也没变、时空没办法重塑的一个灵魂。
推荐序二 理想是有力量的,是会放光的
理想是有力量的,是会放光的
原来她在面临一些人生重要关卡时也会恐惧、犹豫;在刚进入高手如林的麦肯锡时也会紧张、自卑;在坚持做一些对的事却面临重重阻碍时,心里也打过退堂鼓;在面对一些不公正的对待时,也会感到委屈与愤懑。
我不知道你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但是,无论你将来做什么,你一定要好好的。你只有过得好,才会让这么多崇敬你的人看到光明和希望。
推荐序四 如果这样一直追寻,你会成为谁?
健康的身体,家庭成员间亲密幸福的关系。
序言 那许多“不敢”
那许多“不敢”
第1章 异国他乡,不敢开口
看到别人做了优秀的工作,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都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
从乘客到驾驶员,做那个握紧方向盘的人
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会挑毛病,而是会找解决方案。
做事时,你不是乘客,也不是副驾驶,你要做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的人。
快车道上,不敢放慢
我们在做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选择会不会扩大视野,加深认知,如果是,就选择这条路。
觉察练习·巅峰
现在的你正处于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
请放下手头的事,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状态。
然后慢慢地,回忆自己人生成长中的一个巅峰时刻。
所谓巅峰,就是抛开外界定义,自己由衷觉得特别爽、高兴、有成就感的时刻。
回忆一下,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刻,有什么样的背景、哪些人、哪些事,你在其中是什么样的状态,这种状态从何而来。
请记录这个场景和你当时的心情、状态。
然后带着这种巅峰时刻的感觉,再回到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看看此刻自己的心境会有什么不同。
第2章 升职之路,不是努力就有皇冠加冕
第2章
升职之路,不是努力就有皇冠加冕
在职场早期最重要的转变,是从等待认可到争取支持。
做领导,其实我不敢
假设没有那些外界的限制因素,我们自己敢不敢、想不想当大领导?
唯一能让你自己坚持的东西成为现实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当领导。如果离开了,你的这些坚持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不会有任何改变。你就是去别的公司,也会遇到一样的问题。
我反思自己,有三个心结。
→等待皇冠。潜意识里,是我们一直被教导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我的能力强、业务好,“上面”自然有人能看到我的能力,“钦点”我做合伙人。这就好像一位公主等待有人给她戴上皇冠。
→羞耻感。自己要求晋升?那是可耻的!我们被教育的处世哲学是,想做领导如果是为了个人的晋升、名利,那就是可耻的。
→“不务正业”。我脑子里有个根深蒂固的概念,花时间跑业务是正事,而为了晋升,花时间“跑关系”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和我敬重的领导的几次谈话,让我打开了这三个心结。
→放弃“皇冠思维”。被“上面”看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不切实际。现实是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高层领导,不一定看得到你。所以我们做了事情,要主动说出去,有一说一,不卑不亢,这也是工作该尽的职责。
→放弃羞耻感。晋升是为了有更大的影响力,不是为了个人名利,个人只是做成事的一个工具。如果事情是对的,能做好,那自己的姿势好不好看并不重要。事实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那么在意你的姿势好不好看。
→争取支持也是做事。所有职场环境里都有复杂组织,复杂组织的信息流通往往并不高效、顺畅。所以在做具体业务之外,争取更多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不是额外的动作,而是做事的一部分。
真正的成长都来自看到和面对自己内在的困境。
其实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很多“天经地义”的限制都来自我们的内心而已,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在职场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不停地寻找外在认可
建立自信的前提是我知道自己大概做到了什么程度,这时同事和领导对我们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自己有了概念,就不能永远处于这种心态。如果一直在寻求外界认可,就很难在职场上获得成长。
我们为什么这么在意外界的评判?其实讲到底是对自己不接纳,所以希望通过别人的接纳来证明自己还不错。
从寻求认可到寻求支持。不是“请问,我这样想,你看行不行”,而是“我想去的地方是那里,我想做的事是这样的,你可不可以支持我”。
自我苛责,不够爱自己
我当然会努力,但努力的原因不是你告诉我满分是100分,我只有80分,而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只有能接纳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地从内而外领导自我,从而做出卓越的成就,吸引真正意义上的追随者,成为外在的“领导”。
觉察练习·争取
在你心里,有什么“想要”却又“不敢”争取的事情吗?
是一次不敢和老板直说的提案、一次不敢争取的晋升机会,还是不敢拒绝的加班?
请写下你的这些“想要”和“不敢”。
看看这些“想要”对你来说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
问问自己,这些“不敢”真的有那么难以突破吗?为什么?藏在它们下面更底层的“不敢”是什么?
第3章 初当领导,不敢“建造”
第3章
初当领导,不敢“建造”
团队需要你的,不是比以前做更多事,而是做不一样的事。
从“做”到“建”,职业成长的四个阶段
职业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Do(做事),好比造一栋房子时做好砌砖这件事。
→第二个阶段是Build(建造),作为团队领导,领导大家盖房子,从蓝图到设计,再到施工。
→第三个阶段是Coach(教练),支持团队明确他们心目中房子的样子,进而盖好他们自己的房子。
第四个阶段——Inspire(激发),启迪与引领每个人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实现自己的理想。
“做事”的时候,关键是学会怎样把工作做好——需要能力、投入和责任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塑造着自信,像当年作为职场新人的我。
“建造”需要的是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这个阶段不仅需要责任心和投入,更重要的是使愿景清晰,有担当和勇气,这是我们在职场有了自信和认可,开始独立负责项目、带团队的阶段。
其实真正有效的激励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你真实的选择和言行。
职场中层,寻找自己价值的尴尬期
第一个坑:不知道“领导”到底应该干什么
第二个坑:领导阶段就应该受苦
在任何阶段,都不要把主动权交出去——不管是交给一个职位、一个人,还是一个阶段。
我们为什么把主动权交出去,根本原因是恐惧,觉得我“只有这样,才可以……”当我们被恐惧裹挟的时候,就看不出还有别的路可走。
真正成功的人,走的都不是这一条被恐惧裹挟的路,原因很简单:这条路走不远。自己的全部能量都被无穷无尽的恐惧消耗了,如何能走远?何以谈成功?
第三个坑:觉得领导是一个职位
最终能证明实力的,永远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学会当领导的三条“捷径”:犯错、砸墙、当坏人
对事:有方向感,能选对路;
而选对是从选错开始的
方向感从哪里来?我们普通人怎么变成有方向感的人?我总结出3个方法。
→多观察,多提问。
关注领导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决定,依据是什么。如果看不出门道,那就问,问几次就明白了。这里最忌讳的是猜,然后根据办公室谣言和蛛丝马迹自圆其说,这样不仅没有学到精髓,还可能误入歧途。
→多实践,多犯错。
我们的经验和判断力是在一次次经验和错误中积累和提升的,没有捷径可以走。
→多琢磨,多思考。
相比身体的忙碌,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对重要的问题,早思考、早讨论,早在核心假设和核心问题上形成观点。这时候花1个小时,比后来走错方向之后花10个小时应对都有效。
对组织:会“砸墙”;创造环境和条件
“墙”大多是因为组织结构制造了障碍,很多事推进起来低效是因为资源遭到了低效分割。
如何做一个“砸墙者”,我有几条经验。
从人开始。要意识到,不管多么吓人的头衔,拥有它的都是真实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视角,聊聊天,从他们的角度看这堵“墙”。
共赢。我的成功不意味着你的失败,不必零和。“砸了墙”不仅能帮助我,也能帮助你。
找到“发力点”。知道组织的内在结构以及“发力点”在哪里。谁是决定者,谁是参谋,我们需要去影响谁。
会讲故事。有时候有“墙”存在,是因为别人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事。所以把故事讲好,要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讲通这些,“墙”就不攻自破了。
“砸墙”之后如何建造呢?有两条经验。
创造坦诚的文化。其实对个人也好,组织也好,最大的成本是不信任带来的各种内耗和管理成本。所以从自己做起,言而有信,有意见就当面谈,创造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环境。
建匝道。只有方向感还不够,要自己先建匝道。如果要写邮件,你就先写一封,定个调子。如果要做某个分析,你就给个例子。如果要和新的外部机构开会,你就先约见对方,记得带团队一起。在优秀组织里,大家的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但是认为定一个方向就让团队自己快跑是幼稚的,好领导会把匝道建好。
对人:勇当“坏人”;接地气
→当团队遇到挑战的时候,你当那个堵枪眼儿的。
→团队内部有分歧的时候,做那个“坏人”。
→你可以不做具体工作,但要知道“民间疾苦”。
→愿意同甘共苦。
→有“生活能力”。
觉察练习·领导
职场的四个阶段:做事、建造、教练、激发。现在的你正处于哪个阶段,想去往哪个阶段?
你心中的好领导是什么样子的?“坏领导”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才能当好领导呢?
把理想领导的样子写或画出来。这个人如果不是你的样子,就问问自己为什么。
和自己展开真实的对话,问自己心态要做哪些改变,才能让自己成为那个“既是你本人,又是理想领导”的样子。
第4章 成为高层,学会“敞开”这门艺术
第4章
成为高层,学会“敞开”这门艺术
敞开和防御状态最大的不同,就是承认有些事我不懂、不知道、没想明白。
发现有一些让我仰望的领导给人的感觉非常不一样,他们话不多,但很会听。似乎听你说完,他们就知道你深层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还特别会问问题,有时候提一个问题就能让思考方向大不一样。
做教练,是更高阶的领导力。
能做到听的前提,是“敞开”的状态。我们总在不停地输出观点,其实内心底层的状态常常不是防御就是攻击,是证明“我懂、我对”的状态。
而能看到真正的底层问题并聚焦于此,做有效的讨论和决定,需要人处于“敞开”的状态。
敞开不是“松散”,这种状态和防御状态最大的不同,就是承认有些事我不懂、不知道,而不是说我什么都想到了,成竹在胸,有问必答。
这里的认怂不是推责,而是在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和思考之后,坦陈我们当下认知的边界在哪里。
在“人”的层面,“敞开”才可能有联结,有联结才可能有信任,有信任才可能有“事”的层面的变化。
“敞开”就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能看到更真实的人和内心。做到这一点,才真的能“领导”。
做镜子,不做海绵
相信对方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去他应该去的地方。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借助一个重要的工具,不是给答案,而是问问题。
→多问“为什么”。我最近这几年一直在倡导要问“五次为什么”,一层层问,问五次,往往就可以找到真实的问题所在。
→保持真正的好奇心,不要想当然。因为很多事背后的真正缘由常常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
→警惕脑海中常出现的一个词:应该。
一是带着善意,放下评判,以无限可能的眼光看眼前的人;二是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方法和答案。
觉察练习·敞开
你尝试过全然倾听吗?
请选择一个人,对他/她进行10分钟的倾听,不评判、不打断,表达理解和陪伴就好。
你在全然倾听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你心里有哪些事是不想和别人分享的?不妨尝试一下倾听自己,做“问自己五次为什么”的练习。
-- 来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