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坪中学就在宿舍旁边,每天都能听见校园里的广播声。在多次的“路过”后,今天终于走了进去。导师以石马坪中学初一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的授课。读研两年,我还是第一次看导师上中学语文课文。
课堂伊始,导师首先风趣地介绍了自己,说自己是一名既“新”又“老”的教师,学生们顿时感到十分好奇,期待老师对此作出阐释,所谓“新”,导师与学生们是首次见面,自然算得上“新老师”,而“老”则体现在导师已经拥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不短的工龄,自然也称得起“老”,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对这位严谨又随和的老师充满了兴趣。
这节课的课题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为语文学科,文本的课题就是整节课的“眼”。导师让学生推选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课题,并大声朗读出来,如此便能以课题为“中心点”,进行“面”的发散。然后对题目进行解读:“二三事”有那些事?为什么要写叶圣陶?作者张中行和叶圣陶的关系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疑问的提出,就是对本文课文进行文本的解读的切口。在这一过程中,导师询问学生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并补充道:预习,读的不仅仅是课本。一篇文章是一本书和一个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将其作为整体中的局部进行看待,不仅要读课文,还要读单元提示,读课前导语,读课后习题。这节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文本作为整体,以几个问题进行串联,而不是对其进行分裂,实施“知识点”罗列,避免了文本教学的割裂感的产生。导师随即带领学生梳理了单元导语,得出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是学习默读和略读的读书方法,并对其特点和要求进行了简要地介绍。这一环节虽然花费了较长时间,但是作为第一课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介绍相关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导师让学生在刚才对单元导语、课文内容和课后提示等的分析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本文的学习任务有哪些。这一环节的设计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回到教材,回归文本,再次思考、梳理、整合学习内容,并在导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四条内容。这样将教学目标进行呈现,不仅更为清晰,符合学情,而且相比于直接展示的做法,让这个环节更多了实际的意义,启发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思考。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过于功利。导师在上这堂课时,提纲挈领,节奏平缓,以幽默风趣,亲近随和的语言,进行知识地传递,在看似聊天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同时,课堂上极大的生成性让整节课充满了变化和趣味,看到每一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可以说,这是一堂不功利、重思考、不拘一格且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导师今天的这节课让我意犹未尽,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虽然过去了近十年,我已记不清她上课时的具体内容,但是我仍清晰地感受到她给我种下的热爱语文的种子,正在内心深处茁壮成长。而在导师的课堂上,我仿佛又回到了初中时代。那种只要上语文课,就永远也不想下课的感觉,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