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声告白》作为美国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作的长篇小说,曾在各大平台掀起阅读狂潮,获得颇多好评。这本书情感真挚,行文准确敏锐,用看似最平常不过的家庭事件,揭示了人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全书不乏对性别与种族歧视的讨论,在严肃的主题下描绘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这本书延续了人们最爱探讨的话题,运用细腻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一个家庭无声的破碎,改变与和解,由此揭示如何找寻真我与如何爱人的故事。
0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小说中的莉迪亚,在母亲玛丽琳一次长达9周的不告而别后,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满足父母的期待。她的母亲年轻时遭受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她不愿像大多数女性那样上家政课,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家庭,而是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但在成家后,玛丽琳逐渐回归家庭,也将年轻时的梦想一并埋葬。在梦想做出的最后一次尝试因为意外怀孕失败后,她将这个未能实现的梦想转移给了女儿,致力于将她培养成为一名医生。为了迎合母亲,莉迪亚长久地压抑自己的欲望,选择自己讨厌的生物和物理,接受一本又一本母亲送给她的枯燥无味的书。她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由于从小遭受种族歧视,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一方面拒绝与人交往,内心却又极度渴望合群。于是他将这个愿望施加于女儿,期望她可以变得足够优秀,成为受大众喜爱的对象。为了让父亲相信自己真正合群,莉迪亚假装和朋友频繁通电话,外出游玩。而莉迪亚真正的自我在她不幸坠湖身亡后才得以被她的家人知晓。
与她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哥哥内斯。内斯在小时候就发现自己对于航天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即使这个爱好遭到父亲的反对和鄙视,他依旧在一边为之努力,一边试图逃离这个家。既不幸又幸运的是,一家人的培养重点对象是莉迪亚,所以内斯虽然从没得到过父母的关注,也因祸得福地有了自由发展爱好的空间,最后他成功考上哈佛,继续追求他的航天梦。
莉迪亚不止一次将自己比作一条狗,她将自己套在父母为她制作的项圈里,不断地迎合父母的要求与期待,只为博得他们的关注与喜爱。为了实现父母的理想,她完全丧失了自己,活成了他们期待的样子。小说的全文,我们无从得知莉迪亚是否有真正的梦想,或许她还没来得及发现和追求就坠湖身亡;莉迪亚更没有真正的朋友,当唯一一个能理解她的哥哥也离开她时,她终于失去了维持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莉迪亚可怜吗?当然,她成了满足父母期待无辜的牺牲品。但结局只能是这样吗?不,小说中,虽然母亲有暗示和透露她希望莉迪亚成为怎样的人,但她曾经告诉过莉迪亚,你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或许,父母只是在莉迪亚一次次逆来顺受中,误以为莉迪亚所追求的正是自己所期待的东西。如果莉迪亚另有所爱,像内斯一样在暗地里努力追求,即使遭到父亲一巴掌也不在乎,或是直接与父母沟通,甚至反抗,结局会不会不同?她的父母会不会慢慢学会尊重她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把她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03 沟通与爱一样重要,沟通可以让相爱的人彼此理解,拉近距离。纵观莉迪亚短暂的一生,她似乎从来没想过与父母交流,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她只是既不抱怨,也不快乐。如果莉迪亚与父母沟通,他们就会发现彼此所想完全不同,莉迪亚就不会在微笑面具的背后承受压抑和痛苦,她的父母也不会因为女儿没法满足自己的期待而失望。
如果莉迪亚的父母彼此沟通,他们就会发现彼此所追求的东西大相径庭,他们可以学着理解与尊重彼此的理想,玛丽琳会鼓励李先生走入人群,获得大众的关注和友情;李先生也会尊重玛丽琳的选择,帮助她成为一名医生,而不是在家务中虚耗年华。他们不必像陌生人一样生活在家里,李先生不会因为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出轨助教,玛丽琳也可以一边享受家庭的温情,一边继续自己的梦想。同时,由于实现了内心真正的渴望,他们不会将内心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女儿,所有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行进。
爱,势必会为对方作出一些妥协,但绝不是一边心存怨恨,觉得对方限制了自己的梦想,一边又压抑自我,觉得自己为对方作出多大的牺牲。书名《无声告白》的原英文题目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直译就是:一切我未曾告诉你的事情。关于我的梦想,我内心的挣扎,渴望,一切我未曾告诉你的,我将它们默默藏在心底。但这一切只会让相爱的两人渐行渐远,爱需要沟通,需要理解。相爱的两人会有一个眼神就能懂的默契,但更需要彼此敞开心扉,去倾诉和倾听。
04 爱是给予对方自由,而不是绑架。相信大多数人听说过并且认同这个道理,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无意识地以爱之名绑架对方,因为对方是你的某某,就必须尽到这层关系中应尽的义务。甚至有些人,因为这种关系无形中绑架了自己,觉得自己就应该为对方作出妥协,作出牺牲。在短期内这种关系可能会为其中一方带来愉悦,让他误以为双方很合拍,但长此以往一定会走向极端,要么是作出妥协的一方因为丧失自由而崩溃或是选择结束关系,更甚之,双方都会在这段关系中力不从心,感到压抑和疲惫,想要逃离。在《无声告白》里,莉迪亚她的父母从小灌输给她这种想法,只有当女儿满足自己期待时,他们才会表扬她,冲她微笑,让她感到自己是被爱的。但爱应该是无私的,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足够优秀,满足了我对你的期待,只是因为你是你。当爱需要以迎合对方为前提时,这就已经不是爱了,是绑架,真正的爱允许你做自己。
这种近似绑架的爱,最容易出现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是中国式亲子关系中。一方面是极其亲密的关系,对孩子的关照无微不至;一方面又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希望将孩子紧紧攥在自己的手心。在父母看来,这是为了你好,是父母用过来人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你少走弯路,过上他们理想中完美的人生。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过程也确实离不开父母的塑造,但这种塑造更多只是一种引导,不应该出现“我希望你”这样的字眼,更别提命令的口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是扮演树一样的角色,让你生长,供你停靠,但孩子仍是独立的个体,当你想要飞翔时,我不会限制你的自由,这当然也适用于所有的亲密关系。
05 生活是一张网,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个体,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面对自己。我们在生活和书中,通过自身和他人的经历,学会直面自己,学会爱。《无声告白》并不轻松,但它给予读者以真实的希望,我们终将在这里找到自己,也找到那些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