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第5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化学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微观解释。
科学思维: 利用实验探究,逻辑推理比较归纳得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的关系。
科学探究与实践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关系。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态度与责任
体会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教学流程
导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微观是事实→回扣问题→科学史话
㈠导入
用木柴燃烧成灰烬和小苗长成大树的视频导入。
㈡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这些物质的质量较反应物是如何变化的呢?
㈢猜想与假设
学生们会得出各种猜测,有的看到灰烬变小,认为反应后质量减少了,有的看到小苗长成大树,树大了,认为反应后质量变大了,生成物的质量到底如何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一探究竟。
㈣实验探究
按照课本101页活动5-2进行探究。
探究思路:
1、先确定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2、要判断质量是否变化,需要用托盘天平或电子秤测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3、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此问题可以设计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4、多选几个实验,得出普遍的结论。
(注意: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分析气球的作用缓冲气压;强调记录实验前后的质量做对比)
实验改进措施如图
㈤得出结论
大量实验得出
质量守恒定理: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一下几个方面
1.“参加”:过量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2.“化学”: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各物质”的质量:包括易忽视的气体或沉淀
4.“质量”:不是体积或其他的守恒,而是质量守恒。
㈥微观本质
任何宏观现象都有其微观本质。通过过氧化氢分解的动画视频来展示其微观实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㈦回扣导入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交流分享导入时的问题。
1.木柴燃烧成灰烬我们感觉它的质量变小是因为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预算到空气中,没有记录在内,如果把生成的空气和水也记录在内,应该是它的质量与反应了的。物质的质量相等。
2.小苗长成大树,最初我们感感觉到它的质量变大,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所以在考虑化学反应的时候,我们也要把那些没有看到的易忽视的气体考虑在内。
㈧科学史话,话科学
回溯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波义尔首先发现了固体的质量,罗蒙诺索夫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实验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后来拉瓦锡又用实验来验证了这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呢,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要敢于质疑,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结束语:科学没有捷径,唯有对真理的无限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