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这本书引用大量案例说明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从看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首先,何为断舍离?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断舍离的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而是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只要养成断舍离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把东西搬回家之前认真思考一番,考虑东西现在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会认清,原来生活里竟充斥着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就会只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非必需品。改变的机制是这样的: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假设对方送你的是一套麦森的杯子,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买甜甜圈时的赠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麦森的杯子”,人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最终,不仅是居住环境更加健康整洁,人的内心也会更轻松舒畅,更加智慧的透过“相”看见本质,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轻而易举屏蔽掉无关紧要冗杂的人、事、物。
那么,如何断舍离?舍就是扔掉,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物品应该扔掉?
作者在这里用火腿做比喻:一样东西,不论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一旦它到了被遗忘的地步,从实质上来讲,就已经是垃圾了,就像坏了的火腿,因为它们已经不能吃(=不能使用)了。还有一些算不上是垃圾,但却是“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就好比是已经过了最佳食用期但还没坏的干巴巴的火腿,也就是破烂儿。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干巴巴的火腿,你会闻一闻味道,发现“还能吃”,于是想着“等它再坏下去就扔掉吧”,然后又把它放回冰箱里。可实际上不管再过多久,你都不会想吃它了,扔了又觉得可惜,结果把它放到不透明密闭容器里密封收好,一直放到你根本不想打开容器的地步。
生活中“干巴巴的火腿”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不用的东西,人甚至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第二类是还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的东西。作者认为人把和自己不相配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用,把它们到处乱扔,乱七八糟,这些东西在把屋子搞得一团糟的同时,还会唤醒人的羞耻心;第三类是充满回忆的东西,作者认为这些物品里很可能会寄宿着消极能量,比方说绘画、古董、动物摆件、人偶等。通常来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去处置扔掉的,比方说拿去神社焚烧。坏了的食物会发出臭味,外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人能下决心扔了它。可要是等到衣服坏了的那一天,恐怕得等上很久很久,现在到博物馆还能看到几百年前的人们穿的衣服呢。不过,在现代人的眼中,那些衣服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已经腐烂的了。命理层面说,在断舍离里,那些像是干巴巴的火腿一样的“虽然还能用,但是一丁点儿也不想用”的东西会不停地释放出停滞运,而像坏了的火腿一般的垃圾和灰尘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腐朽运。
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通过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肉眼所看不到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
从术的层面,作者也在书中罗列了很多断舍离的法则技巧,被我提炼出以下五点内容:
一、从源头减少物品的纳入
首先,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
其次,“先把收纳东西的家具都扔了吧”。所有的收纳工具都是为了往里面塞满东西而存在的,所以只要有那些东西在,就等于是纵容自己无休止地增加东西。
最后,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只买既棒又新鲜的物品。
二、潜意识层面
头顶上堆着东西,会让人感到心气郁结,家里的运气也会被挡住。而关于脚,有“脚步不稳”、“脚下被使绊子”、“扯后腿”等俗语,在脚边堆满东西也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因此,首先就应该把这些东西处理干净。滞留在房间里的东西是“良心不安与担忧”的象征,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断舍离认为,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很大的作用。
物品原本就是因为要用才留在手边的,如今没有用它,这就相当于背叛了当时的关系。不仅忽视它,甚至还遗忘它,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被否定了。断舍离认为,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不光是别人送的东西,那些长年以来一直非常爱惜地使用着的东西,打算把它们扔掉的时候,也要说上一句“谢谢”,而对那些还没完全用到头的东西,就要说句“对不起”。跟那些被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要大声地说出来,光在心里叨念可不行。
三、七五一成收纳原则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留出三成空间,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这也算是一种环境影响论;至于碗柜、餐具架之类的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便宜的量贩店里,商品都是见缝插针似的一样挨着一样挤在一起放着的,可在高级精品店里,货架上只会零零散散地放非常少量的东西,这样才显得很漂亮有品位;再接下来就是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了,这种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就像去美术馆看画展,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名画多半都是单独挂在一面很宽的墙上,其他一些画作则会多张排列在同一面墙上。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成收纳之后,你就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只留下经过精挑细选的物品。
四、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无论是取出还是收回物品,人都因为怕麻烦的本能希望能够尽可能快地完成。要有意识地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立不起来、不能竖着放的东西,比如内衣T恤,就要卷起来不会散开的叠法。
五、使用高级的东西
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刻意去使用一直因为可惜而没在用的回礼,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一旦开始使用它,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不管东西有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