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这个词很中性,在我看来,这两个字,就是一种修行。
为什么这么说?
当我们不在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那么我们修了“出离”
当我们开始真的理解别人,那么我们修了“慈悲”
而无论理解别人,还是别人理解我,其实何尝又不是自己与自己的交锋呢?
我们面对世界,总觉得烦恼皆因他人起。
比如:
父母的固执让我窒息
伴侣的不解让我委屈
朋友的偏见让我愤怒
我拼命想改变关系,想修正他人,想让一切都合我心意。
当你真实修了,你发现,所有外境,都是我内心的投射。
比如刚才说的:
眼中的父母,是我对“控制”的恐惧。
不满的伴侣,是我对“被爱”的匮乏。
排斥的朋友,是我对“认同”的执着。
原来,外面没有别人,遇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另一个角度的我。
所以,当我不在要求别人理解我的时候,证得的是出离,更是全然接纳自己时的慈悲,最终发现,没有别人,从始至终都是自己。
《理解偈》
外求理解皆是幻,
内观方见自心缠。
父母伴侣皆吾影,
出离慈悲本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