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如果方法用的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确的方法其实远比错误的方法简单易做。”
一、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家长被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对不会听从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一个人首先是一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他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他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他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
二、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
当孩子不写作业时,转换一下方式,用“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的方式试试。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惩罚性质的作业无不说成是为了孩子,其实它的第一动力只是成人在出恶气与和教育无关,他对儿童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
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三、学习要不要“刻苦努力”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在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的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四、要不要给孩子奖励
考好了不奖励,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政策配套,就是说在我们这里,他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过因为他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家长在成绩上的大人,恰似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对孩子来说,一旦觉得某件事是任务,他就同时有苦役感。儿童只有在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的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赞美和肯定来稳固他的自信,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他,否则他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