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樊登讲《人是如何学习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认知科学的科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他们在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写下了这本书。目的是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
摘录观点如下:
在20世纪初,我们教育的核心基本上就是读、写、算。
而现在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第一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
第二是包括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对于知道的事,我们能够讲出来,能够跟别人说清楚。
第三个教育目标,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发现1: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你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
发现2: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迁移的作用。
发现3:元认知很重要。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的区别大概在哪儿呢?
第一个特征是,专家能够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这个信息特征和模式叫作心理表征。
二战期间一个苏联的军官看到一群海鸟朝着岸边飞过来,他马上就叫人架大炮朝水里打。其他人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说水下有潜艇,他的心理表征就到这种程度,他判断出德军的潜艇从底下开过来。因为德军经常用潜艇,不是攻击海里的船,而是攻击岸上的人。那他怎么会知道呢?因为潜艇在水底下快速地一走,一搅动起来,水底的鱼待不住了,就会往水面上冒,海鸟就会跟过来吃。所以看到一群海鸟飞过来的时候,咱们的第一反应是拿面包来喂鸟,但他看到之后的反应是赶紧开炮,把潜艇打沉,这就是专家。
第二个特征是,专家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样。
第三个特征是,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
第四个特征是,专家能够轻松地提取重要的内容。
第五个特征是,专家特别熟悉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别人。
第六个特征是,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人们学习需要在四个方面实现迁移。
第一个方面从概念到概念的迁移。
第二个是从学科到学科的迁移。
第三个是从学年到学年的迁移。
第四是从校内迁移到校外。
这四个方面的迁移是对教育最大的挑战,那这里边牵扯到的要素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学生对于原来学科的掌握程度。我对过去所学的东西足够熟了以后,才能够迁移。
第二个是个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第三个是学习时间。足够长的时间的学习,才会让你成为专家,进而带来知识迁移。
第四个是学习的动机。
第五个是注意太过情境化的知识和抽象能力之间的平衡。
研究发现:
1.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如果你坚持学习,让自己的大脑不断地活跃,神经元连接数会变多。
2.大脑结构的变化能够改变其功能。当你更多地使用大脑,会促进大脑的功能发展。
3.不同的部位适合不同时段的学习。
那什么是一个好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有四种学习环境的设计逻辑。
第一种逻辑叫作学习者中心环境。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打造一个学习环境。
你得先了解对方,再教给他们知识,所以在给孩子们上课之前,可以让他们用过去固有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时候你从旁边观察,看这个孩子不懂什么,哪个地方的认知是错的,搞明白这些事之后,再给他引入新的概念,这就叫作诊断性教学。
“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搭造的一座桥,那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教师们试图了解每个学生都知道些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想要做什么。”
第二个叫作知识中心的环境。
创造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对学科整体的理解?这里就需要我们学会搭造一个学习场景,然后从多方位的角度来理解知识,最终把知识系统化地、确定地传达出来。
第三个叫作评价中心环境。
课堂教学除了传递知识、除了跟学生的互动之外,你还得知道怎么评估教得好不好,这也是搭造学习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所以评价的关键原理是,评价必须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且被评价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分两种主要的评价方式的用途。其一叫作形成性评价,涉及将评价作为改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的来源。第二是终结性评价,主要测量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的时候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是共同体中心环境。
评估这个学校做得好不好,要评估它的社区贡献,要评估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爱不爱这个国家,爱不爱这个社会,爱不爱周围的社区,爱不爱他的班级,有没有集体荣誉感,能不能够为周围的社区做出贡献。
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是把这四层教学环境融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