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来到了卡马斯瓦密家里,并得到了卡马斯瓦密的认可,成为了他的助手。由于悉达多善于思考,善于倾听,所以他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但是和卡马斯瓦密不同,悉达多把一切视为游戏,他只是努力学习如何精确掌握商业规则,而内容丝毫不能触动他的内心。这个相当于他没有把自己和工作深度捆绑,而不是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把生意和自己高度融合,因为那样我们的心会被生意的起伏所牵动。
悉达多虽然很擅长做生意,但是他既不会因为生意做得好而高兴,也不会因为生意做得差而失落。按照我们日常的描述来说,他是在用平常心开展工作。如果大家能够明白我们前面讲过的内容的话,我们知道,这就是正念地活在当下。也就是说,他只是在开展眼前的事情而已,至于事情的结果则是客观的,没有评判,没有好坏。
为了生动的诠释悉达多的这个状态,黑塞写了他的一次小经历。有一次悉达多去收购稻谷,当到达的时候,谷物已经被别人收走了。但是悉达多在那个村子待了一些时间,他招待村民,给孩子们一些钱,并且参加了一个婚礼,最后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所以卡马斯瓦密就非常生气,他认为悉达多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但是悉达多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倘若我是你卡马斯瓦密,当我看到买卖已遭挫败,就会立即忧心忡忡地急忙赶回来,但是事实上时间和金钱已经丧失了。至于我,却度过了一些好日子,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享受到了快乐,我没有因情绪恶劣、办事匆忙而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
卡马斯瓦密虽然是首富,但是每天却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正在进行的生意可能失败,寄送的货物可能丢弃,债务人可能无力偿还……,但是悉达多并不会把太多心思放在生意上,赚了钱就放在卡玛拉那里,余下的时间,他更有兴趣的是参与人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事业、手艺、忧虑、欢乐和愚蠢。
当然,在悉达多看来,人们是以一种孩童或者动物的方式生活着,他既爱这种生活,也蔑视这种生活。他看着人们,因为一些他认为毫无价值的东西而奋斗、痛苦、烦恼,无非就是为了一点点金钱、乐趣和荣誉。
对于人们给予他的一切,他泰然处之。他平等的看待富人、穷人、乞丐和贩夫走卒,对于不同的人,他或提出建议、或表示同情、或慷慨相助、或让自己稍稍受骗,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游戏。
自从和卡马斯瓦密学习经商之后,悉达多便经常拜访美丽的卡玛拉,他也在卡玛拉的身边,获得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卡玛拉也对悉达多有了深入的了解,两人已经有些心灵想通。悉达多认为卡玛拉和大多人不同,悉达多认为他们俩有个共同点,就是在内心深处有个僻静的地方,在某些时候他们会进去,就像回家了一样。
当然这个僻静的角落,应该就是所谓的真我。我们现代人面临不小的生活压力,所以我们常会说生活充满眼前的苟且,但是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生活也会有诗和远方,而这个僻静的角落就是种满了诗和远方的种子。
在这里僻静的角落,我们可以享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也可以感悟苏东坡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还可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蒋勋在说红楼梦的时候说到,说我们每个人应该在内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在那里留有我们的青春。
悉达多认为在内心留有僻静的角落,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学会,但是很少有人会这么做。他认为大部分普通人,如同落叶一样,随风飘舞、旋转、摇摇晃晃,最后掉在地上。当然他也认为,有少数人,好像天上的星星,按照固定的轨道运行,没有任何风能力动摇他们,有自己的规律和轨道,当然他认识的人当中,佛陀就是这样的人,另外此前渡他过河的船夫也是。
当然我认为作者黑塞的标准有些严格,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一样,每个人为了找到归属感和摆脱孤独感,都容易机械趋同,都容易把自己放逐到集体中。所以,我们要摆脱这个惯性,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和内在力量。我认为,一个内在力量可以摆脱集体惯性的人,应该就属于悉达多所说的少数人。
在这一章节,我认为黑塞的描述不够准确,他实际上要表达的悉达多的状态,是正念地生活、工作。但是文字上会让人有误解和困惑的空间,因为按照常规的思维,你工作没有用心,你对结果并不在意,你如何把工作做到最好?是不是意味着悉达多玩世不恭,或者说三心二意,那么这个对普通人的意义何在?
其实不是这样的,黑塞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就是正念地活在当下的意思,为什么现在正念地活在当下,会成为心理学、佛学和老庄解读的最终核心,因为这种生活方式被认为最高效,对自我最有益处。
正念地活在当下,是说我们不念过往的是是非非,不念过往的荣耀和悔恨,因为这个会分散你一部分精力,而且已经过去了。正念地活在当下,让我们不要对未来有过多的期待、希望,因为未来还没来,未来也不一定来,你现在过度的畅想未来,也是分散自己的精力。同时现在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信息大爆炸,我们获取了太多的信息,有了太多的比较,然后我们又放不下过去,又过分期待未来,所以我们焦虑不堪。
正念地活在当下,让我们放下过去的羁绊,放下畅想未来的分心,放下因过去和未来给我们带来的焦虑,这样我们就可以全然的投入眼前的事情。当我们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眼下的事情上,我们才是最高效的,我们才是心无旁骛的,这样我们也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所以,黑塞在这里描写的悉达多,应该是这个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和前后的内容更契合。因为前面说悉达多要经历感官上的自我,悉达多此时经历生活,也是他修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