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作者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她的工作内容就是协助客户重新审视堆满了整个住所的物品,通过重新思考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这本书本质上是讲我们如何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
从书名中可以看出,我们需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 = 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 =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 =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断舍离与整理术、收纳术有本质不同:在一般收纳术中,主角是物品,判断标准是物品能不能用,着眼点是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通过将物品分类保存来达到居家整洁的目的。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断绝它们与自己的关系。这时的主角是自己。自己要从时间轴和关系轴两个维度看待物品。时间轴是"现在,当下",关系轴是"我是否需要它"。所以判断标准是"我现在是否需要它",然后只留下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在用的东西。
一、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1、在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里,由于我们的冲动或"未雨绸缪"心理,使各种物品不断涌到家里来,却又很少往外清理,导致他们永远堆在我们的空间里。
2、我们经常陷入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物品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然后很多几乎都用不到。
3、当杂物占据了空间,我们想要收拾,"干脆扔了算了!"虽然这么想,但有些东西就是觉得可惜,就是舍不得扔掉,比如虽然没有破损却再也不会穿的衣服。所以我们在收拾时,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仔细分辨一下就能看出,我们家里放着的东西80%都是时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的。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4、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 。自己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不需要单独储备一份。
5、找回对自己的信任。人之所以会产生"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呢"、"必须得扔掉了,可又没有行动"这样的想法,多半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信任。
6、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没有收拾的房子比作肠道,这么多东西堆积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就会形成便秘。代表停滞运与腐朽运的灰尘和杂物就像肠道里的细菌,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
二、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方法
1、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自我轴心"的窍门是--注意提问时的主语。"能用的物品"和"我用的物品"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物品做主语,我们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应该以"我"为主语,物品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的话,要只选择对当下的自己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2、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才是断舍离中的收拾。
3、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二八原则,是说"80%的业绩是由20%的人创造的"。实际我们家里的物品也遵循二八原则,具有实用价值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其他80%的物品占据空间,滋生细菌,还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经理去收拾整理,扔掉它们才最划算。
4、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如果不是一个人独居,那要怎么处理别人的物品也是一个问题。原则是:永远不要随便把别人的东西丢进垃圾箱,如果有这种想法,请克制!秘诀是:先不要管别人,高高兴兴的收拾自己的东西。
5、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通过自己的转变带动周围人一起转变。
6、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要更多地了解看得见的世界,以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是断舍离的宗旨。"知行合一"就是让人认知与行为相一致,因此,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让自己早日从大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7、"可惜"的两种含义。通常来讲,可惜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词,因为"可惜"这种感情,让物品成了主角而无法被扔掉。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爱惜物品的心情"。所以在决定把物品搬回家时就要好好体会这种心情,如果这种心情是发自内心的,就不会将物品搬回家后又置之不理。
三、断舍离的实践方法--身体开始行动
1、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1)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根据自己一次可以花在断舍离上的时间,选择在挤出来的这段时间内能收拾得完的场所,即使小到一个塞满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2)根据动机选择不同的场所。如果重视健康及安全,就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如厨房、洗手间等。如果重视运气,可以优先选择能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玄关,或能提升自己运气的卧室。
2、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在扔的时候要对物品说"对不起"和"谢谢"。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道个别,可以让人更快的整理心情。有些自己用不到的东西可以送给别人,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3、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例如厨房里大致可分为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再将每大类分为三小类。不断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造成混乱。
4、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空间。
七: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留出三成会让人有把它收拾干净的欲望和心情.
五: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五成--东西太多影响美观。
一:装饰性的收纳空间之放满一成。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这样收拾后,物品的总量是被限定的,所以你需要把自己的物品排序,如果你入手了新欢,就得放弃之前排名在最后的东西,这样不断循环。
5、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原则: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即无论取出物品还是收回物品,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
四、我们与物品的关系
断舍离认为,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而筛选物品能带来自我察觉。比方说,你家里有一套非常高级的杯子,一直舍不得用,自己平时只用最普通的杯子。那说明,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么高级的杯子,我还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我还没达到那种层次呢"--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的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因为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人类很容易根据外界变化做出自我调节,等适应了之后,到了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通过断舍离,我们可以找到与物品的最佳相处方式。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多余的物品的流通。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对于现在不需要的物品,要有意识地不断把它们送出去,"舍弃"掉。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不断地拷问物品,也拷问自己,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
放弃对物品的执念,从"拥有"这种观念里解放出来。不管东西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