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要精读还是泛读?
关于阅读的目的,有几大派别经常争论不休。有的阅读推广人一听到阅读要有目的,要理解、分析就跳起来劝诫:“阅读不要功利化,阅读本身就是乐趣,应当广泛阅读。”有的家长则为了提高孩子的语文阅读理解成绩疯狂报班、刷题,搞抠字词句的所谓“精读”……
陶渊明称“好读书,不求甚解”,适当消遣性阅读,可以。
杜甫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泛读,可以。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精读,也可以。
但如果只遵从其中一种读法,不可以。
读书的方法,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的人而言,本就应当是排列组合,而不是非此即彼。
对于刚开始接触书籍的孩童,读书就是听故事,就是翻书页,这时不要有什么功利心,亲近书本培养阅读兴趣就很好。
对于求知若渴的青少年,读书要求理解,学赏析,把自己沉浸入书本去畅游,去体悟。
对于做学问的中青年,读书是钻研,是解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创新,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小步。
这是不同阶段的读书追求,相应地适合不同读书方法。
大学里的英语翻译专业,就同时设立了精读课和泛读课。精读会讲得很细,词句,文法,篇章结构,隐喻,文学鉴赏。泛读则看中长篇小说为主,但也要讨论,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分析人物,谋篇布局,情节设立等。
精读和泛读是一种互补。精读是拿有限的篇章来详细分析里面蕴含的语言技巧,泛读则要求学生学习精读技巧后在更广阔的内容中应用。精读是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是拿着手术刀精确剖析。泛读是望远镜,是对着大地图排兵布阵。谁更重要?都重要!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状态是,学校都在教精读,课本全是短篇,老师都在精讲,所以孩子回到家里,家长要让孩子广泛阅读,这也是互补。课堂上没有时间读整本书,课后读;短篇里学不到的技巧,在整本书阅读中学,而不是重复搞学校里短篇字词句那套,这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