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不评判
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时,你在远离自己;当你评判他人时,你在远离他人。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评判。当我们停止评判时,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并非评判,而是接纳。
不评判,也包括不赞美。事实上,赞美也是评价,赞美会让孩子偏离自己的中心,去做别人喜欢的事情。大量的事实和心理学家的实验告诉我们,不被评判的孩子,会有更健康的价值观、更稳定的个性和更健全的人格。爱孩子,从不评判开始。
在我看来,孩子没有不乖这回事,也没有所谓的行为偏差,有的只是我们还未了解的真相。
原则一:孩子和成人一样,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们也会努力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原则二:孩子并不是不乖,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一些重要需求而采取的行动。
2. 当孩子说“我害怕”
当孩子说“我害怕”时,通常你无意识的反应会是什么呢?
“不要怕。”
“没事的。”
“这有什么好怕的?”
“男子汉大丈夫,这也怕?”
“要勇敢!”
“胆小鬼,长大了怎么办哪?”
“没出息。”
……
以上所有这些反应都来自无意识的头脑,不是在传递害怕是不好的,就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甚至有些反应是在嘲笑孩子,令本来就害怕的孩子更无助。你也许想说,孩子害怕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你不知道的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一颗糖,他就能伤心好久;一句话,他就能大哭一场。一件你看起来觉得不需要怕的小事,在孩子那儿,害怕的程度可能远超你所想。如果孩子不被允许表达他的感受,由感受产生的情绪能量就会被压抑下来。
未被表达的感受会衍生成情绪,而情绪其实就是隐藏于我们内在的能量。当我们生气时,愤怒的能量在释放;当我们哭泣时,悲伤的能量在释放;当我们开心时,喜悦的能量在流动;当我们害怕时,恐惧的能量也在流动。
那些生活中的不安和焦虑,追根溯源,其实都源自童年里“很小”的事情,源自那些未被表达的沮丧、紧张和害怕。只是我们为了生存下来,把这些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潜意识对人生的影响高达95%~99%。
所谓疗愈创伤,简单来说,就是回到当初的场景中去,恢复接触,表达当时的感受,让能量完成它的旅程,而不是卡在那儿。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情绪是在被压抑后才成为洪水猛兽的,不要因为我们对负向的情绪充满了评判和投射而压抑了孩子的表达。从评判的头脑中走出来,允许和同理孩子的情绪流动,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我呼你应,便是倾听
怎么做才是不评判呢?当我们学会倾听孩子时,就可以避免评判孩子。
所谓倾听,只是把频道调到与孩子相同。不再是孩子说数学作业好难,父母却说今天晚餐很好吃。所谓倾听,只是从原来的非回应状态,改变为回应状态。不再是孩子说数学作业很难,父母却说小学就说难,上高中怎么办。
倾听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到不评判,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感同身受地同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外一致真诚地呈现自己。然后才是言语上的回应,描述事实,表达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
如果深入观察孩子,就会留意到,当他人处于困扰状态时,比如说妈妈很苦恼时,孩子的世界超越了接纳和不评判,孩子会拥抱妈妈的困扰,会充满由衷的同理。这是孩子的智慧,是父母要学习的。
沟通是能量的传递
跟婴幼儿的沟通是超越语言的。婴幼儿的懂不是对语言的懂,而是对所传递能量的准确解读,他用他的整个人感受外界,极其敏感。当然,这样的敏感有时会使他对外界能量毫无抵抗,甚至无法承受。
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同样期待自己的感受被父母接纳,自己的需求被看见。孩子或许不能通过语言来回应,但是,孩子越小,能量的感受力越敏感、越纯粹,就像天然的情感感受器。
有倾听,少执拗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通常当孩子出现一些我们所不能接纳或理解的行为时,我们总是急着去教育孩子什么是对错好坏,又或者下意识地否定孩子当时的状况,从而错过了一个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也让某些真相石沉大海,成为孩子不被看见的委屈。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不是用来解决的。放下头脑,带着好奇心,带着开放的心,你会发现,原来孩子可以这样懂。
真的是多一字不如少一字啊
积极倾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剥洋葱”,困扰孩子的真正原因就是“洋葱核”。
这就是“剥洋葱”,通过倾听孩子发现真正困扰孩子的是什么。一旦孩子了解了真正困扰自己的是什么,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怎么办”的答案也就自然浮现了。
还有一点要说明: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剥洋葱”,有时候对方只是被某个情绪困扰,未必需要“剥洋葱”。
当孩子有什么父母无法接受的行为发生时,父母最习惯的发问方式通常是“怎么办”,第一反应是怎样阻止孩子的行为。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如果不了解根本原因,孩子的某些行为还是会反复。
表达真实感受,核实彼此信息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能馈赠的最珍贵之物,有时无形之物比有形之物更珍贵。无形之物,既为无形,定是发乎于心,而所有的“心”当中,同理心最为难得。要做到同理心,不带评判、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是最基本的。
如何拥有同理心呢?最好的方式便是倾听。一次充满同理心的倾听,能滋养对方的身心;一次不带评判的倾听,能温暖对方的世界。
老人有言,人要顺毛毛沟摩挲。什么意思?就是不要逆了人性。不然,轻则内耗、重则反目。
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不是叛逆,只是被压抑情绪的宣泄。
我们一生都在疗愈,都在抚平童年的创伤。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惯着孩子,其实不是。因为,如果亲子关系良好的话,孩子会更愿像父母学习。父母要做的是榜样,而不是说客。
不论孩子还是成人,良好沟通背后都有同理心。
不想让沟通之门关闭,就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