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没有选择出行,而是安安静静地在家里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个上午,阳光的味道,充盈着房间,弥漫在书本上。
余光中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文章组织形式很简单,九条命都在每段的开头第一句话,一眼看去就可以理解九条命的内容。像这样缺少摇曳多姿的文章,在公开课上到底该怎么讲?
是一段一段地去讲,还是一条命一条命去分析?显然这样不行。可是,如果这样不行的话,那么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教学的空白藏在哪儿?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阅读桥梁又处在何处?读完肖老师的这节课,灵动而本真的教风,让我深受启发。
反复阅读,于细微处寻找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对句子的异同,标点的拷问,在读书中,感悟情感,鉴赏语言风格。
肖老师的眼光具有检索的强大功能,他发现原文“书要教的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这句话里,没有教材中的第一句话“一条命,用来教书”个中心句。就编者这个小小的改动,竟然成了他探寻这节课的切入点,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带领他们深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问答教学过程。
连一个小小标点的斟酌也不放过,这是很多名师所特有的品质。读书把自己带进文本,去亲历、去探寻,关注语言,关注细节,在读中感知、理解、质疑、探究。肖老师引领学生从一个标点入手,探究用逗号和句号的区别,感悟到余光中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追求。让文本与学生架起了一座桥梁。
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家的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且始终沉浸在作者的语言里。”《假如我有九条命》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幽默同时又深情庄重,在阅读中抓住副词“特别”,“就”“好了”等词,深入余光中内疚和感激共存的复杂心。
心底装着余光中,心里装着文字,心里装着学生,“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这是语文的高度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