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上层阶级(统治阶级)提出了道德要求,这是极具历史进步性的,也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
为政篇共24章,深深寄寓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执政者是君子,他希望地位崇高和道德崇高能在统治阶层实现统一,这样,社会才能恢复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百度百科: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为政篇24章,我把它分为7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至4章)讲为政以德的要求和好处,并以孔子的切身体会启示我们,用道德治理国家是值得一辈子坚持的。
第二部分(第5至8章)讲我们身边的道德,即如何做到孝。孝是对待父母至诚至真,言行一致,无论生死;孝是自己管理好自己,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孝是对待父母要用心,要尊敬他们,要照顾他们的情感,不是给口饭吃就得;孝是对待父母要和气,舍不得对他们发脾气,不仅仅是他们有事帮帮他们,有好吃好喝的让他们先吃先喝就行。
第三部分(第9至11章)讲如何识人之德。孔子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识人不能只看表象,要有所分析思考。那么,如何识人呢?看他所作所为,看他所交的朋友,看他处事的方式方法,看他的心情显露等。温故而知新,识人的技能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