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一条河是大汶河的支流,河上曾经有一座石板桥,是方圆十几里唯一的过河通道。慢慢的,这座石板桥无法再满足需求,就在上游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宽大的可以走汽车的桥梁,石板桥就被废弃了。有一年发大水,石板桥被冲毁,只剩下靠河边的十几米,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石板桥旁边的河岸上,从地里生出来一块石头,高约一米,形状大小如一头老牛卧地休息,人们就叫它“卧牛石”。
传说过去村里有个人,出生时不足月,体弱多病,因此小名取做“牛子”,希望身体强健如牛。没人记得他的大名,因姓石,大家都喊他石牛。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石牛总是被欺负的一个,玩官兵抓贼的游戏,石牛总是当贼,被官兵围追堵截,抓住以后被绑在树上假装用鞭子抽。石牛不急不恼也不反抗,大喊几声“投降”,游戏就结束了。
十五岁那年,石牛开始长身体,食量大增,身高猛长。不到两年已经长的如铁塔一般,院子里三四百斤的石头碌碡,石牛双手合抱,一下就举到齐胸高,走路像打夯一样,老远就听到咚咚的脚步声。再没人敢欺负他,只是石牛自小养成的性格,温顺绵软,只知道笑。村里的老人看见他就笑着说:“小牛犊子长大了。”石牛的父亲欣慰之余,想到他的饭量,也忍不住发愁。
十七岁这年,父亲让他去跟着村里的老石匠做学徒。这位老石匠手艺精湛,村里的碌碡、磨盘、猪食槽、蒜臼、门枕石几乎全是出自这位老石匠之手。石牛每天早晨吃过早饭就到老石匠家跟着做工,傍黑时回家。石匠对石牛很满意,肯听话,做事踏实,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石牛的村子背山面河,河边的土地是优质的黑土地,庄稼收成不错。河南边的村子主要是掺沙的黄土,适合红薯花生之类的作物。两个村子经常互通有无,但苦于大河阻隔,货物只能肩挑手抬,涉水过河。这一年,两个村子商量之后一致同意修建一座石桥,把两个村子连结起来。最激动的是石牛,他早就听说南山的石材质地密实坚硬,他要用南山的石头凿一盘石磨,放在自家院子里,母亲肯定会非常高兴。
建造石桥需要许多石墩、石板,两个村子从两岸同时开工。村民进山采集石头,老石匠和从周围村里请来的石匠们就地加工成需要的材料。等石材准备足了以后,就开始往河边运。石牛想亲眼看着石桥建成,求着师傅让自己加入到运送石料的队伍。运输队伍都是村里的精壮汉子,运输工具是独轮车。唯独石牛不用独轮车,拿一条碗口粗的扁担,挑起两块青石板就走。这两块青石板少说也得六七百斤,老人们劝石牛也用独轮车,石牛仗着年轻体壮,浑不在意。运送了十几趟以后,石牛觉得有点胸闷,虽是身强体健,也觉得累了,就坐在路边休息。那天没有一丝风,石牛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抬头看天,太阳明晃晃的,照的石牛一阵晕眩,连忙低下头。忽然嗓子发痒,一阵猛咳,一口鲜血咳在了地上。
老人们说石牛是因为肩挑的石板太重,伤了心肺,需要静养。父母和师傅坚决禁止他再参与运输。石牛每天在河边看着石桥向河里延伸。合龙这天,北岸舞龙南岸舞狮,在锣鼓鞭炮声里,龙狮队会合。石牛在人群里高兴的满脸是泪。
有了石桥,天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常。这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石牛。石牛每天早出晚归,在南山里找优质的石头。功夫不负有心人,石牛找到了一片优质的大青石。以后的五天,石牛就每天在南山里叮叮当当的忙活。一盘石磨需要两片磨盘,这两片磨盘在石牛的手下渐渐成形。
这一天,石牛又找出那条碗口粗的扁担。该把磨盘运回家送给母亲一个惊喜了。
石牛高高兴兴的挑着两片磨盘走出南山来到河边,感觉有点累。石牛太激动了,他没有停歇,走到石桥中间,石牛已经两腿发颤,不得不放下扁担休息一下了。歇了半晌,石牛继续向前走,剩下的半段石桥上,石牛歇了五次。
好不容易走到了岸边,石牛放下扁担,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大口喘着气,呼吸声如大风吹过崎岖的山坡。此时正值春天,草地上野花星罗棋布,各种鸟在林间婉转啼鸣。石牛看看草地,看看树稍,仰头看向天空。太阳明晃晃的,照的石牛一阵目眩。他忽然想睡一会儿,于是翻了个身,卧在草地上睡着了。
第二年的春天,野花星罗棋布的一天,石牛的母亲挎着一篮子馒头来到桥边。愕然看到桥边草地上隆起了一块石头,高约一米,是质地密实坚硬的大青石,最适合做磨盘。人们给这块石头取了个名字,卧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