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育儿学,也是心理学》:如何改变不努力的孩子:三个关键词,做深度察觉的父母》笔记2
第二个关键词是:努力。
努力本身是一个形容词,没有量化的、可考核的目标。
所以,家长说孩子不努力,其实代表了家长的评判性思维,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家长的标准里,孩子还达不到自己认为的努力。
当家长认为孩子不努力,就等于给了孩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而孩子也会按照家长的暗示,成为更加不努力的人。
第三个关键词是:引导。
与其说改变孩子,不如说家长应该想一想,怎么引导孩子走出现状?
与改造孩子不同的是,引导的主体是孩子自己,也就是说,在引导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的是一个在一旁指导方向的角色。归根结底,引导是在挖掘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有自发的动力做出改变。
如何引导孩子?
一、放下焦虑,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当家长能够真正接纳孩子的现状,充分认识到孩子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时候,家长焦躁的心情才能放平,这个时候,孩子的改变,才能真正开始。
为什么很多家长总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焦虑?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不肯接纳事实(真实),既不能接纳孩子的现状,也不能接纳孩子的现状很大程度是自己教养方式导致的,而只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能让他改变”之上,而且还是让孩子快速的改变。
二、挖掘孩子的内驱力。
所谓内驱力,就是孩子行为的自发动力。而孩子在学习上的内驱力是怎么被破坏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家长有意无意将学习与更符合孩子天性的内容,比如与游戏对立起来,为学习塑造了“苦差事”的形象。
在社会环境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整体严峻的大背景下,孩子对于社会的残酷性、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足够充分的认知,家长不需要再反复强调了,相反,家长应该尽量给提供轻松的环境,缓解孩子的学习负担,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责任不是继续加压,而是回归本来的角色,尽量为孩子创造关于学习的轻松氛围。
2.常用惩罚的措施将惩罚和学习关联。
惩罚也是强化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负性的强化。当家长在学习的问题上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对孩子产生了大量挑剔、指责、抱怨时,孩子就会向学习投射很多敌意。
孩子通过懈怠地学习来阻抗家长对自己的惩罚,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3.过分功利化,破坏了孩子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内驱力。
如何确立孩子的内驱力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树立更为宏伟且坚定的远期目标。
所以,挖掘学习的内驱力才是关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树立长久的目标,比如将来想做什么,对未来有什么梦想,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该怎么努力实现梦想等等,通过梳理,帮助孩子将远大目标逐步分解,落实到小目标上,再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这样孩子的远大目标就会像灯塔一样,屹立在前方,激励着孩子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目标是孩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家长赋予孩子的。
三、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对孩子引导工作的重点之一,就在于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建设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的内耗,包括的内涵很广泛,比如对自己的不接纳、高期待、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对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的适应不良等等。
学习如何和孩子聊天,如何解决孩子的困惑,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绝不是说说这么简单,这需要家长自身的成长和学习。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对孩子情绪的引导,对于“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变得更努力、积极”这个目标来说,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