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闺女大概在4、5岁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床头的壁纸怎么坑坑凹凹的,稍一思忖,明白了:是闺女用小指头扣的!
我当时是这样说的:“CC,不能这样扣壁纸,你看,扣完壁纸就变得很难看了,而且,看上去,脏兮兮的,你再怎么做,它也回不到以前漂亮的样子了。”
各位,你猜,孩子听话了吗?
几天之后,我发现又有壁纸被闺女抠烂了。我倾我所能,耐心地说服教育,比如,向她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再给出正确的选择,为此,专门找了一小块儿壁纸让她扣。然而,并无卵用。
为什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行》告诉我答案,因为我所做的一切是在替孩子思考,她并没有听得进去我说的话,好话歹话都没听进去。真遗憾,没有早一点读这本书。
你一定要用一下这本书中被成千上万的美国家长和孩子学习和使用过的“我能解决问题”的对话方法,它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思考。
比如,上周有天晚上陪闺女玩了一会儿,我看睡觉时间到了,就说现在不能玩了,我们再玩两分钟,明晚可以再继续游戏。但是正在兴头上的孩子不乐意,她躺倒床沿上,踢衣柜以示抗议。
我等她冷静一会儿,然后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对话:
我:CC,你觉得我会愿意你这样踢柜子吗?
CC:不愿意。
我:当你做我特别不希望你做的事情时,你觉得我会有什么感觉?
CC:生气呗。
我:你和我对这件事有同样的感觉,还是不同的感觉?
CC:不同的感觉。
我: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和你继续玩游戏吗?
CC:因为快10点了,该睡觉了。
我:还有呢?
CC:明天早上我还要去上美术课,睡晚了,起不了床了。
我:你能想出一个既想马上上床,还不会让自己感到生气的办法吗?
CC:那就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边听故事边睡觉。
我:好主意。
“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趁早做,从教他们练习字词游戏开始,比如:不、相同、不同和或者这些字词。这些字词帮助孩子思考了为什么不想让她踢柜子,以及他可以怎么去做别的选择,这样的对话能让孩子更多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只是对妈妈的指令做出回应。
思维模式的不同,落地到具体的行动上,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能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对孩子特别有利的思维模型,它能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也关注自己的感受,即使对我们大人,也非常有用,我们会变得对自己和孩子的观点更敏感,同时也会渐渐意识到,所有人可能不会在所有的时间内都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事物。
大家赶紧用起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