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正月为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就有了元宵节。
从古至今,元宵节都热闹非凡,俗称闹元宵。
在古人的诗词中,充满着对元宵热闹的描写。
唐代·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更有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除夕是家人的团聚,元宵就是外出的热闹撒欢。然而,自我的印象中,相对于除夕春节的美食、团聚和热闹,对元宵节的热闹记忆不多。从初中住校开始,每年不到元宵节就离家进校学习。参加工作后,离家的时间更早。对家乡元宵节场景记忆越来越少。
今天早上,和孩子一起吃过汤圆,既寓意团团圆圆,也是对元宵节的一种庆祝。早餐后,两个孩子就各自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新的学期就开始了。对于大人来说,新一年的工作节奏,又重新开启。
与网络上元宵节的热闹非凡,总感觉与现实生活的冷清形成对比。为何?我想有如下原因。
首先,生活需要一定的仪式感。日常的生活,大人忙碌与工作,小孩忙着学习,都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而对于元宵节的热闹和美,没有用心去体会。
当下,对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都非常重视,在每个城市的景点和古建筑周边,都会举办各种年俗和闹元宵活动,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今天孩子开学,带了灯笼去,学校也围绕“元宵节”进行了布置,让孩子感受元宵节的氛围,这在一定程度弥补了生活中的氛围不足。
其次,网络和现实存在天然的落差。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是复杂的集合体。网络对元宵节的呈现,肯定都是最美好的集合,这是在网络空间营造传统佳节美好的需要。它是真实的,可能没有反映出全部的真实。网络呈现的总比现实的要精彩。
第三,要找到内心的节日。平时忙忙碌碌,别各种工作和烦心事占据时间与精力。内心就缺少了对快乐和幸福的感知力。节日的本质,是创造一种仪式感,让人们更加关注亲情、团圆、庆祝,从而形成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空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生活中的美好,包括去体验节日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