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华杉讲透】:“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素位而行,安守本分,以待天时;而小人喜欢冒险,以图侥幸。因为君子关注的是自己的修为,穷通得失,是第二位的。君子没有慕外之心,而小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所以君子和小人之分,也是价值观的差别,一个求仁,一个求利。”
什么是「仁」?
《华杉讲透论语》:“张居正注解说:仁啊,是纯乎天理,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孔子也没有指定一句话放在字典里『仁』那个条目去定义仁。他也是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人具体事来无限接近那个概念,没有标准答案,都是你自己体会。”
“穷通得失”的意思是:“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
今天这句话让我想到了10.7日学到的「言行相顾」中很重要的是用自己说别人的言去顾自己的行。学这些经典,懂了这些道理,能够区分小人和君子了,重要的是,学这些道理不是向外要求别人的,而是对照,看见自己小人的一面,自我要求、积极修正。
这些「义理」传递给我的感受是:它们是反自己过去的本能和惯性的思考方式的道理。
比如,之前我从没察觉到自身的冒险和侥幸,很多行为背后都有极高风险,只是我处于不知者无畏的状态,不知道后果和代价罢了。再加上家庭在给我兜底,给了我很多试错的成本和机会,我没有太深地体会过犯错就需要承担灾难性的后果和代价的经历。
之前我也很反感谨慎的做事态度,觉得是一种胆小的表现,白白错过机会。现在,我才渐渐地体会到谨慎背后是对自身的了解和对事物的敬畏心。比如,知道自己不懂、不在行的事情不逞强,接受错过机会,也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机会”并不是属于自己的机会。风口来了,但不是我的风口。只有端正了这个心态,我才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向「素位而行」的状态靠近。
今天我对“闻过则喜”的体会很深,因为当别人指出我的错误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思维惯性是:“闻过则尬”,反正是一种有一些不舒服的情绪。但是后来我意识到,我的情绪跟我对『闻过』的理解有关。其实我需要纠正的是我对「闻过」的理解,不敢暴露问题,回避错误。这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惯性,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才会被看见。
我现在明白,其实真正需要修正的是思维方式,即对外界刺激信号的识别和解读。君子在面对穷通得失的时候不会痛苦,因为他对这件事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他眼中自身修为的提升更重要。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我会痛苦,我也做不到坦然地面对失去。这是我跟君子之间的差距,本质上是思想层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