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一七九】人是天地万物之心(致其良知求自慊)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译文]
人就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原本就与我是同为一体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又有哪一件不是自己的切肤之痛?不知道自身痛苦的人,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就能具备,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良知自在人心,不论贤愚,从古到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在致良知上,那么自然能辨别是非好恶,待人如己,视国如家,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以求得天下的大治。古人之所以能见善行等同于自己做的,见恶行等同于自己受的,把百姓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有一个人生活没有着落,就像自己把他推到了沟中去似的,他们并不是故意这样做以取信于天下,而是凭着良知做事求得自己安心。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说的话百姓们没有不相信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说的也只是出于自己的良知;他们的行为百姓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这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也只是出于自己的良知。所以,当时的民风光明祥和,百姓获刑而不抱怨,百姓获利而圣人不引以为功,把这些推及到蛮夷之地,凡是有血气的人无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大家的良知都是一样的。唉!圣人治理天下,是多么简单容易呀!
释疑:
人是天地万物的心,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良知自在人心,古今相同。圣人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凭着良知做事,百姓心悦诚服,无为以求得天下的大治。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天下黎民百姓的痛苦,我觉得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切身。如果一个人不知自身的痛痒,这就是没有良知了,没有了是非之心。而良知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良知直觉。我就像感到我身上的疼痛一样感受到了天下人民的痛苦,因为我有良知。无论是孔孟那样的圣人,还是像我这样的愚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人人所共享的理性、人人具有的直觉,良知在人心、直觉是本能,这是普遍的,没有差别的,而且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世上的人,只要是君子就主动致自己的良知、运用自己的直觉,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你要致其良知就能以公心判断天下是非,你的好恶是人类共同意识。
说这么多,都是在说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真正的儒者情怀就是这样的。视人犹己,视国犹家,把天下万物都当成自己的身体。如果万物一体之仁不能普及,你要想让天下达到大治,这是不可能的。尧、舜、三王的话,百姓都相信,原因是那些话出自他们致良知的心里话,而人心相通。老百姓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都很高兴,老百姓也致其良知,本着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所以百姓活得高高兴兴、熙熙皞皞。凡是有血性的都会尊尊亲亲,都在致良知,这样达成一个共同体。就是这么简单,用良知就治了天下了,这是树一个正面的标杆,用正面的标杆来批评后面的现象。
批注:
①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参看第八十九条,注二。参见《亲民堂记》:“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则三才之道举矣。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弟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无非求尽吾心焉,以自明其明德也。……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则矣。夫是之谓大人之学。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夫然后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全书》卷七)
②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参看第八条,注二。
③饥溺。《孟子·离娄篇》第四下,第二十九章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④一夫不获。《书经·说命》卷下,第十节云:“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
⑤若己推而纳诸沟中。《孟子·万章篇》第五上,第七章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汤)推而内(纳)之沟中。”
⑥蕲。求也。某本作“靳”,误。
⑦三王。汤、文、武。
⑧莫不信。《中庸》第三十一章云:“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施及蛮貊……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⑨熙熙皡皡。熙,和也。皡,广大自得貌。
⑩杀之不怨,利之不庸。《孟子·尽心篇》第七上,第十三章语:“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皡皡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第十三章)庸:酬功之意。
⑪)语本《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第三十一章)。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真知必有真行,即知即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