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思维里,一直有一个观念,就是人一定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是需要技能的,技能就好像是人的装备,每多一件,你的生存机率就会越高。不管这个技能是那个方面的,只要你足够精通,那么没有什么技能是“闲技”。因为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发达的社会里,只要你对某一项技能足够精通,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有一席之地。
任何的“闲技”,只要它能与其他技能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多维度竞争力”。琴棋书画一直被很多人当做“闲情逸致”的技能,但仔细想想就会知道,精通这些技能的人,若把其背后的思维模式拿来做其他事,一样是高手。毕竟之前就能把一件事做好跟之后再把一件事做好,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你看做好一件事或者掌握一个拿得出手是件多么重要的事。可为什么绝大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能呢?难道是他们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还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掌握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呢?
我想,都不是!绝大多数都有想过,也去学过,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早早地放弃了。当有一天发现这个世界需要用到技能时,后悔却已经来不及了。时间在惩罚蠢者的时候,只会毫不留情——这也是大多数人面临的尴尬。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有去学过,可最终都放弃了呢?有什么依据吗?其实我们可以去看看在市面上有一类特别畅销的书,那就是“······从入门到精通”!相信你也看到,甚至可能也买过,也根据上面的内容学习过。可实际上,坊间还有一个戏谑的说法,说这类书最更应该被称为“······从入门到放弃”。为什么会这么描述呢?答案是毕竟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没有学会。
但这类书真的没有用吗?到底是作者“标题党”的问题,还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问题呢?答案非常肯定:当然是绝大多数读者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就是有一些读者真的按照书中的内容学会了,学好了,学精了。尽管这些读者是极少数,可问题在于,在任何技能上,从来都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精通的境界。而能技压群芳的人从逻辑上来说必然是极少数的极少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终究有些人笑到了最后,可大多数人究竟错在了哪里?或者说差在了哪里?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是从笨拙到达熟练的唯一道路。古人早就把这个道理告诉了我们,正如卖油翁所说的“无它,手熟尔”,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用今天神经科学的研究来解释,就是“通过大量重复的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来并元关联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反复刺激而产生强关联”。至于要重复多少次,因人而异!
就拿开车这个技能来举个例子,相信这个技能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掌握。从刚开始的笨拙达到后来的熟练的过程中,所有人都一样,都能够体会到大脑的神奇力量。刚开始时不是分不清刹车与油门,就是打错方向盘。可练习久了到最后,大脑就把方向盘,刹车和油门“内化”成身体的一种“本能”,需要怎么做的时候,你完全是靠“条件反射”自然地就完成了。方向盘就像是长在你手上,刹车与油门就像是长在你的脚上,完全是一体的。
学习任何的一项技能都是一样,一旦我们熟练之后,它都会被大脑“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无法消失!
除了低估重复的次数之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使他们半途而废,那就是:
低估了任务的复杂程度。
因为任何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其实都是很多技能的集合体;大多数技能单独拿出来,作用并不大,需要与其他某个或多个技能配合使用,才能够达到“技压群芳”。
就好比学习吉他,虽然只要有一把吉他有两只手就可以弹,但实际上想要把吉他弹好,还需要很多子技能
记乐理
练和弦
任何一个擅长吉他的人,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都要把这两个基础的内容练习很多次。直到一拿到谱子就可以弹出来,不再需要冥思苦想。如此这般,以后看到任意的谱子,基本上就知道怎么弹了。
当然,要想达到精通的高度,他们还要研究节奏,情绪,体会弹奏时的轻重缓急之间的差异·····所以,真正困难的不是掌握某个单项技能,而是如何掌握多项技能的同时把它们配合起来使用。
所以,对于困难了解的不够,绝大多数人无论学什么都一样,很快就放弃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他们“重复”的次数太少,根本达不到神经元之间建立强关联的缘故。当然也就体会不到那种“内化”的神奇效果。可是,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快就放弃呢?很简单: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掌握,更别说熟练、精通任何一门技能。
正因为从来没有掌握真正掌握,更别说熟练、精通任何一项技能,所以,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任何一项技能最终都是“复杂的集合体”。于是,他们总是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失败也就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事实上,只要你有哪怕一次学会某项技能的经历就好了。因为在那个过程中,你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从笨拙到熟练的,也很清楚是重复过多少次才完成了“内化”的。于是,当你有了这种经历后,就会比那种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有“耐心”!
当然“耐心”这个词放在这里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对于刚开始练习的“痛苦”,人们大多都没有多少耐心。被描述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而被描述为“没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绞尽脑汁后依然没有看到希望。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至少精通一项技能,其实是所有人在任何技能学习道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能够到达终点的根本——有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因为有希望,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受各种外界的诱惑与影响——甚至不用忍受。
话又说回来,希望是什么?
“希望”通俗来讲是:相信明天会更好。再进一步理解: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在明天会变得更好。看清楚了吗?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明天之所以会变好,源自于今天的努力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只要持续努力,一切都会改善;反过来,只要你放弃,那么明天百分百会变坏,毫无例外。
能让你明天变得更好的是什么?一定是“思考”与“行动”。
如果说我们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那一定是“希望”。希望就像是星星之火,一不小心就被扑灭,但只要我们好好守护,待时机成熟,就可燎原。所以,它需要你的守护,你的责任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熄灭。
心怀“希望”,让你的明天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