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儿专家说,育儿就是要把孩子当孩子,需要理解他的局限性,在底线之内投其所好。
对于习惯性的原则问题,需要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温柔就是不吼不叫,不生气,不发火,让孩子有选择。
坚定,需要对要求不妥协,不能因孩子耍赖而放弃(当然具体情况需变通)。
《海绵阅读法》中讲到,一次女儿在吃饭前要吃零食,各种哭闹,作者静静地陪着她,给她擦眼泪,抱着她,就是不准吃。最后女儿说,妈妈,你把零食放高一点(看不到就不想吃了)。
知道到做到有很长的距离,知行合一,不是知道就能做到,而是知道是开始,能够做到才是真正的知道,知道的关注圈永远大于做得到的行动圈。
要收假了,昨天叫儿子做作业,也是各种推脱,就是不做。好吧!不做也行,那就不能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消磨时间,有电视看、有手机玩肯定是不想写作业,包括大人也一样。
从中午到晚上,终于忍不住,或许是想写了,就把要求的字写完,再叫他读书,就哭着读的。
因为知道“温柔而坚定”的原则,哭就哭吧!先完成再说,只要能读,因为叫他不读书也不行,想看电视呀!
想到人生其实就是在不断地选择,只不过是目标不同,选择不同而已。
而父母就是把大的目标,拆分成孩子可以完成的目标,比如写字,可以只写一页或半页,而不是一次把一本写完。
选择努力,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好合适的事,做好合适的事,才能有更多的选择。
我认为,玩玩具,也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先想要做什么,才会去做,否则玩具只是在哪里,与孩子无关。
所以孩子选择不做作业,主动地去玩玩具也是可以的;
而手机电视,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可以一直播放,但是到最后什么也记不住,就是花掉时间没有收获,无法做更多事,或者说是停留在嘴上的说说而已,无法进一步思考背后的逻辑,真正变成行动。
因此更想让孩子学会选择,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想要做什么就要去努力争取,需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比如读书、写字,还要提前做好,遇到事情才不会慌乱,比如开学了不必赶作业。
急不择言,不是没有时间思考,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思考。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冥思苦想,也许只是别人做过的练习,差异自然是不言而喻。
如同围棋中的定式,冥思苦想的结果,只是别人已经总结出套路,比如打二还一,反扑等等。
因此相信,读书是无用的,有用的叫查文献。
我写的也是无用的,却是思考的过程,记录当下的想法。
谢谢你的时间,希望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