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灵活的表现来确认理解,当人们能够灵活的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时,理解就显现出来了。相反,如果学习者通过死记硬背进行学习,不能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和行动准则时,则表示缺乏理解。理解意味着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阶段1种阐述了如何设定预期结果,现在我们进入到逆行设计的阶段2,这一阶段我们要不断的像评估员那样提出以下问题,借此来思考所做设计中包含的评估启示
有什么证据能表明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什么样的评估任务或证据能够抛锚于单元中,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为了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需要获得什么样的证据?
逆向设计与传统设计不同。我们不是在目标设计好后直接考虑教学,而是先寻求能够被看作是成功学习的证据。在设计活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针对预期结果,相应的评估是什么?具体来说,什么可以被看作是所寻求理解的证据?
正如逆向设计的逻辑所提醒的,我们有义务思考结果所暗含的评估依据,而不是首先将评估看作是评定成绩的一种手段。在目标层面,什么样的表现表明学生已经达到了要求?在基本问题层面,什么样的证据能证明学习者已经深入思考了这些基本问题?在理解层面,什么证据能表明学习者弄懂了?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评估时,像法官那样进行思考,像陪审团看被告一样看待学生的理解和技能,即在没有充足证据证明被告有罪之前,他们都是清白的。在一个基于标准来判定能力的世界中,这样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种评估方法都需要与课程目标更好的匹配。通常来说一个严谨的逆向设计应该在目标和他们隐含的评估之间建立关联。实际上,通过最近10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少有教育者对有效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且在他们的评论和设计工作中,普遍反映出对评估的一些比较隐蔽的误解。
特别是对理解的关注点,许多教师往往通过测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准确性,而不是关注学生迁移能力的证据,这些证据应能表明学生如何基于大概念有效的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解六侧面和所需的迁移能力正是提醒设计者通过表现性评估,获得理解证据的重要性。预期结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需要所收集的证据具有多样性。
读书感受:
这一部分内容讲述了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向评估员一样思考,像法官一样思考,像陪审团看被告一样看待学生的理解和技能。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不是制定好目标再考虑教学。而是根据学生达到预期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这样的评估标准,更多的是通过行动来表现。不要将评估看作是评定成绩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是为了评估而评估,往往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
传统教学中往往追求评估结果,把测试当做评估的手段和目的,就会出现灌输知识,学生无法理解或者根本不能理解的情况,也就会出现学过的知识在考完试之后还给老师的现象。因为学生无法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时间长了就容易忘记。那么像评估员一样进行思考,设定的预期结果是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并不断探究、体验、反思、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