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
“年幼的我,在你背上留下多少欢笑,可现在回家才发现,你们悄悄累弯的腰”“都说养儿养女为了防老,可你总说自己过的挺好,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却没在你身边尽孝”一首《万爱千恩》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个极其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很没有音乐细胞的人,用别人的话来说我唱歌就像读课文一样,歌不成歌,章不成章,90后的我哼唱的歌曲却还停留在像庞龙、刀郎的经典老歌里面,人嘛感情都是比较丰富的,很多事,可能是某个画面、某首歌曲、某个故事,某个场景…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那颗敏感的心。
筷子兄弟《父亲》MV版,看了很多次,每次都会流泪,视频中的父亲最后即便是傻了,也记得自己的女儿。我也是极其敏感且比较容易情绪化的人,我喜欢看关于父爱母爱的电视,喜欢听有“故事”的歌曲,这个故事可以是父母恩情,可以是爱情友情,比如像关晓彤主演的《搭错车》、筷子兄弟的《父亲》、苏苪的《酒干倘卖无》、刘若英的《后来》很是喜欢,明明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却总是大半夜躲被窝里边看边哭,这些词的背后,很容易引起我心底的共鸣。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段总要经历一些"重要"的事,才能促使你快速长大。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有些小孩为什么总是喜欢和父母亲唱反调,为什么不理解父母亲的用心良苦,打心里就是想揍那小孩一顿,殊不知,作为女儿,我就是被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与父亲吵架式的沟通、不和谐式的共处、也曾抱怨他大字不识、甚至拨打电话都经常出错,在外人眼里我可能是被“嫌弃”的对象,也是近两年,每次回家都觉得父亲消瘦了不少,农活干起来有些吃力,甚至要开始依赖子女,越来越不会照顾自己,突然开始理解父亲,开始心生自责。
也曾羡慕那些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孩子,不知道是年龄的差距还是性格脾气不和,我很少和父亲坐下来详谈,一直都是他不理解我,我也不能理解他,为了避免争吵,尽量是“服从”。在他眼里,我永远都是最不懂事,不听话的那个。
自上学开始,我和父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的拉大,从村里到镇上再到市里,从每天回家变成每周回家、每月回家,现在却要看是否有时间允许我回家,在走远的路上,我的认知,我的圈子都在扩大,被忽略的依旧是父亲,看到他那黑发变白发,脸上的鱼尾纹掩盖了他那慈祥的笑容,以及日渐消瘦的身躯。我在试着读懂他:我在长大,他在变老
这个世界是不仁慈的,我也想时常回家,只为看到他无恙,心里才有了安心,但是对于在外上班的我来说,比起担心更害怕的父亲的来电,不是厌恶父亲,也不是不愿接听父亲的电话,怕的是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开始担心他生病、害怕听到他突然的噩耗。
父亲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年轻时没有结婚,年老时也没有老伴,严格意义上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了,我叛逆、不懂事也曾无数次伤他的心,但不论怎样,我能感觉得到他最爱的始终是我。今天来写一写我和我的父亲~
1.“我差点被拐跑”
大概在我五六岁时,具体哪一年,我也记不得了,只记得当时村里有棚会,我自己在村里的小巷子道里玩,有个陌生男子推着高架梁的自行车,向我问路,就写样我好心式的一路跟着那个男子,一路还说这话,走了差不多有两里里远,那男子问我附近是否还有亲戚之类的问题,并试图抱我让坐他的自行车上,我不愿意,害怕的哭了起来,这时他把我放下来了,我拔腿一路小跑回了家,也没敢告诉父亲,后来跟父亲提及此时,父亲责怪我当时怎么不说,甚至问我还记得是谁不,让指控下,去找他算账,怪我当时还小,记的不是很清,再后来,此事就不了了之了,较幸运的是我还是我,我还在父亲身边。
2.“第一天上学,因为害怕,我哭了”
2003年,开始上小学二年级,由于家境不好,父亲硬是通过给学校介绍学生,使其校长给我们免去一点学费,和我同班的还有我的姐姐,最后入学是我和姐姐只交了一份学费。
那天下午父亲先带着我去学校报到,班主任是个女的,很和善,很快就给我安排了座位,但也是第一次去外村上学,班级里全是陌生面孔,我胆子又小,既害怕又胆怯,姐姐也没来报到,就在父亲转身走的那一刹间,我哭成了个泪人…最后父亲还是把我带回家了,到了晚上又带我去了班主任的家里,交代一些上学的事情,那时还小,不记得父亲都沟通了什么,只零碎的记得:第一天上学,因为害怕,我哭了。
3.“他住院那年,我没能去看他”
大概是2006年的时候,父亲意外的出了场交通事故,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六年级,姐姐在镇上上初一,当家里听到这个消息,就急忙去了医院,唯独我没去,可能是家里需要留人,也可能是怕影响我学习,也可能是我还小去了也帮不上大人什么忙,我一个人在家住了三个晚上。没过多久,父亲也就从医院回家了,我没有关心,也没有问候父亲的伤势,一如既往的按时上学放学。也是后来才知道父亲虽没有受很严重的伤,但有个手上做了手术,自此,一只胳膊便再也不能干太重的农活了,即便干了也是很吃力的样子。
4.“父亲差点被骗”
2010年刚过完暑假,我开启了高中生活,我们高中是在我们小县城上的学,当时正在烈日下军训,父亲来找我,找我班主任谈了一些话,当时因为家里有人生病,考虑到费用问题,父亲也是害怕,也很作难,想让我退学,后来申请了学校的特困生补助,也继续了我的学业…
在高中的三年里,父亲去县城的次数并不多,只偶尔有事会去学校,每次来县城,尽管通往县城的班车很多,父亲每次还是要赶个大早,甚至不吃早饭或者是口袋里带个馒头亦或是鸡蛋,办完事又匆匆的赶车回家,从来不舍得留下吃饭,甚至坐个小巴公交都要给人家讲价,在一车厢人的眼里,父亲可能是个让众人“讨厌”的对象,在我眼里,不论他做什么说什么,我都理解,由于年轮的隔阂,和父亲沟通时很多次我也是心生怨气,但其实我都懂,只是内心说服不了自己,总是会争吵几句,也的确,父亲不曾见过什么大世面,在他的世界里我允许他的“无理”。就是因为他的“不懂”,很快就遇到了一件让父亲忧的一件事,当时我还是高一,那天突然就接到了父亲的电话,问我“有事没?”“要不要给你送钱?”,听后我也是一脸雾水,经过详细沟通后,才知道父亲是接到了虚假甚至可能是诈骗电话,电话那头有人告诉父亲说我在上学路上被人劫持了,钱财都被上“抢”了,庆幸父亲懂的不多,甚至有时很多话听不懂,本来父亲说是要来县城的,经过一通电话解释后,父亲也完全放心了。
5. “一年的存款,虽然不多,但递交你手上时,已是他的全部”
父亲是靠农作养家的,虽说我现在已经上班了,足于让父亲享个小福,不再那么劳累、也不再那么起早贪黑,但对于父亲可能是习惯了田间耕作,却非说是种点地也当是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了,每次农忙季节父亲都会打电话让我回去,可能是自己体力不行,也可能是找个让你回去的理由。
还记得那次,收玉米的季节,恰逢赶上周末,就回家帮忙掰玉米,因为周末也就两天时间,一天到家时已经下午了,慌急慌忙直奔地里,收了一半的玉米后就天黑了,却不说我,看的出来父亲很累,回来后就躺下休息了,做好了饭,喊父亲时他已经睡着了,考虑到第二天我还要走,我坐在院子里就使劲的在剥玉米,想着尽量在走之前,把活干的差不多,也能减轻他的负担。
父亲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靠自己的身体撑着我们这个小家,农忙时节,经常不吃早饭或者简单凑合一点,家里有时要去街坊邻居家挑水来吃,每次看到两桶水在父亲颤抖的身躯上摇摆,心里便哽咽了:父亲真的老了。
父亲最大的开心便是把这些庄稼收割后、卖了换钱,这也可能是他一季努力的回报,钱拿到手里比什么都安心,这是他靠自己努力挣的“巨款”,他不会立刻把钱给我们花,也不会自己拿出来吃喝或者买衣物,他会一点一点的存起来,等过年或某个合适的时间,他会把一年积攒的钱拿出来给我们,用自豪的话语说“这是我存的钱,也不少呢,我还有,你们拿去需要买什么就花了吧”,我的心里酸酸的,因为我知道父亲一年积攒的千把块钱可能还没我一个月工资多,但在他手里,却是笔“巨款”,是他一年的辛苦付出。
6.“你多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
我见过每天都和父母的联系的,也见过按周或者按月给家里联系的,甚至还有和父母关系不好,一年也就联系几次的人。“联系多少次?”“什么时候联系?”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完全是看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里,虽然通讯无处不在,但在我这,跟父亲的联系也不是那么频繁,刚出来上学时,内心给自己一周给家里回个电话,后来上班了,也是尽量保持每周联系的习惯,但实际却是会因为一些琐事或者工作忙碌而忘记给父亲打电话,久了,父亲也会来电,告诉你家里都好,让在外的我不必挂念,这都是好的一面,但也有例外。
清晰的记得有次和父亲通话,时间是7月24日,是父亲主动打来的,说是手机号没费,让我帮忙查询下但是父亲总得有三个手机号除了副卡不说,还有两个,但父亲一直强调的是“新号”没费了,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电话里面感觉要吵起来,没有很顺畅的沟通好,父亲听不清我说的,我也听不懂他到底说的哪个号;不过电话挂断后,因为有个号我刚充值过费用,索性就给另一个号也充了些话费,让他停掉一个电话卡,父亲就是不愿意,说是万一停机,有备用手机可以联系到我们,其实作为女儿,我都理解,但每次一到沟通的时候就会出现小小的争吵,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不只是这次,和父亲经常性遇到电话“沟通难”的事件,就是你这头说啥他一直听不到,或者你说a,他说b,理解不到一起,他也听不到你说的,分分钟气炸,父亲毕竟年纪大了,手指不是很灵活,拨号键按的也不是很顺,很多次会“责怪”我们不接他电话,但事实是我们手机根本没有提示有未接来电,也有很多时候正沟通呢,父亲觉得声音小或者直接是听不到声音,想着开启扩音模式,但每次都是给按了呼叫转移或者按了关机键亦或者按了静音,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理解父亲的不易,想着尽量多回家看看,让他省心,我也放心
7.“第一次去远方”
2013年高考完的暑假,那时还不知道有火车、有飞机,更不会自己买票,只知道村里都有直通北上广等地的大巴车,硬座或者硬卧,车是下午五六点出发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在没有大人陪同,没有父亲陪伴的情况下出的远门,也是第一次坐大巴,很是新奇,整个一晚上都睁着眼在看外面的有灯光的大楼,有灯光的城市,兴奋到伴随着车内的呼噜声都影响不到我,这是去时的场景,记了个大概。说了一小串都不是特别重要,可能是顺手写上,也可能是为了拉长篇幅,让我更为记忆深刻的不是去时的路,而是从苏州回老家的路,直到现在每每回想,脑海里都清晰可见。
从苏州回来也是下午的车,第二天四五点就到家了,当时天还未亮,下了车,身边东西南北全是长的比人还高的玉米地,黑乎乎的一片,伴随着庄稼地里不知名的虫叫声,我是害怕的,害怕到一直环顾张望,也就没多久,便隐约听到了父亲一直在喊我名字,但只是听到了声音,过了一会,父亲才出现在身边带我一块回去。
这是来自父亲的爱,我一直记得。
8.“他的满足,是向全世界宣布你”
那是2018年春节,我们公司放假一般比其他公司都晚,那一年姐姐还在深圳,天南地北想着放假了带上父亲一起去南方过年,一开始,父亲确实是不同意的,我也是在的未知的情况下,悄悄买了机票并告诉他因为淡季机票很便宜,说票买了就退不了,后来父亲也没说啥。
已经电话告知父亲不用来的太早,飞机班次是晚上九点多,时间充裕的很,不曾想出发的当天,父亲还是上午就早早到了郑州,本来想着带父亲去我的大学校园转转,但因为有风,外加父亲带的行李过于沉重,我们吃过午饭便去机场了,最难熬的时刻也就来了。父亲坐立难安,一下午的时间与他而言实属漫长,一下午站外转了好几圈,也找同龄人聊了天,困了就坐凳子上打小瞌,甚至还跟我抱怨飞机太慢了,怎么还不让上飞机之类的话,在他心里对这个班次、时间点都没有概念,他理解的就是可以跟人家司机说下就能立马起飞一样,我倒是看父亲又急又无奈的样子还是蛮可爱,但我能做的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跟父亲解释。
9.“终究还是要挣脱父亲的臂膀,准备好独自翱翔”
2021年4月19日,在父亲的陪同下,我步入了婚姻殿堂。婚礼前,我给司仪说,不用说过于煽情的话,简单些就好;婚礼出场时,他问了句:他们拍合照要钱吗?婚礼中,他甚至未听到司仪说让父亲把女儿的手交给新郎手中,只是在我的提醒下,走下了梯台;婚礼中间我余光扫到了父亲身上,没有察觉到他此时心情,但在拜父亲的时候,我看到他眼窝里打转的泪水,察觉到了他那颗颤抖的父爱之心;婚礼后,他总会问我啥时候回家?还能在家待几天?也会问我姐,问我啥时候回郑州等?
不论是在家还是电话里,父亲总是话里有话的试探我回家时间。
10.“比起世上最好的父亲,我终究成不了世上最好的女儿”
父亲有时很像个小孩,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足以满足他的世界,就像买一件他想要的东西、带他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坐一次没坐过的列车,他的世界很小,所有的事在我们眼里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于他而言却都能成为给父老乡亲“炫耀”的资本,就连我考上一所普通的大学,就能成为他的眼里二十余年的骄傲…
2013年考上大学,父亲出于对我“安全”的信任,并没有送我去大学,而是我自己带着行囊奔赴属于我的人生,父亲没来过我的大学,也不懂我学的专业,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在郑州上大学”,其他的夸词好像也没听他说过。
11.“父亲的心愿”
城市早已高楼林立,村里房屋建筑也是各式各样,我的老家还是土坯老屋,饱经岁月风霜,一年比一年破旧,黄褐色的墙皮早已脱落,黄黄的泥坯裸露出来,斑驳残缺。
近些年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主要还是老屋的破旧以及日常生活的不便,也只有父亲时常住在老屋,只因不习惯外面的生活方式。现如今村里很多户人家都盖成了崭新的楼房,父亲会说、会羡慕,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就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日后能“盖新房”、“住新房”。
一年年的过去了,父亲越来越老,老到不再提及“盖房”事宜…这也是父亲唯一的,也是最强烈的心愿。
故事未完待续…
黑布青衫,拖着肥胖身躯蹒跚前行的中年男人,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黑布青衫,伴着消瘦的身躯踽踽独行的白发老人…是我的父亲。大抵朴素、无声是父爱最好的诠释吧
“所谓父母子女之情,只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也是一场且行且珍惜的修行”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阐释了父母子女之情。我慢慢的懂了,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渐行渐远的过程。
佛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欠得多了,这一世便结伴的久一些;欠的少了,还完了也就散了,我希望我能欠父亲的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