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享过断舍离的来源、释义,且着重分享过职场断舍离。
通过对断舍离的学习和理解,接下来,我们不妨对断舍离的对象做一广义的定义。
断舍离,所需要整理的对象,有有形的物品,如衣服、鞋子和冰箱。也有无形的东西,如想法、观念、知识和能力。
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在本文中都广义地称为物品。
通过整理物品,改变自身与物品的关系,进而改善生活、工作和学习,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 1、 以自我为中心,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这一判断,想让我们自己大体上明白,哪些物品是我们需要的,哪些物品是我们不需要的。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中,说判断是否需要,主语永远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决定是否扔掉某个东西时,学习断舍离之前,一般会问:这个东西是否还有用?如果有用,那就保留,如果没用,就扔掉。
学习断舍离之后,就需要转变思维,不要再关心物品是否有用,而是要关心物品和自己的关系。
思考方式不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
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留下来”。反之,如果我不要用它,所以它就没有必要留下来。
**2、在审视物品与自己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合适的和感觉舒服的东西。 **
对某一件物品,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方说,有一本书是关于java语言的书籍,这本书一直都呆着书架上,自从毕业后,就再也没有翻过,但是一直都没有舍得扔。
那就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这本书之前需要现在不需要了呢?这本书能给我的现在带来什么变化?
现在自己已经不做软件开发了,转行到产品设计和运营,不再需要每天写一行一行的代码了,所以现在不需要,之前需要是因为大学考试得拿学分。
这本书给我的现在没有带来什么变化。所以我不在需要它,那我可以对它放手了。
** 3、把物品替换为自己需要的、合适的、感觉舒服的东西。**
通过断舍离,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大家一定会疑惑,为什么通过整理物品,就能让自己变得与之前的自己不一样呢?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
举例来说明,如果你在用断舍离整理自己的衣柜,可以想象,面对一柜子的衣服,有点不知所措。
有些衣服是很多年没有穿了,但是一直不舍得扔;有些是刚刚买的还没有上身;有的是经常穿的,合适和舒服的几件。
刚开始翻翻这件,感觉不能扔,巴拉巴拉那件,有点小贵,更加舍不得。
现在断舍离,要求自己必须从中扔掉5件衣服,而且必须在30分钟内挑选出来这5件衣服,这是任务。
首先,你会从所有的衣服中,挑选出来10件可能是最不经常穿的,也可能是因身体变瘦或变胖而穿起来不再舒适的衣服。
其次,再从10件衣服中挑选出来5件最不经常穿,而且最不合适目前身材的。
然后,你会发现挑选出这5件衣服可能因为犹豫不决,而超过了30分钟,但是没有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选择的痛苦,会发现,越是选择多,越是不知道选择哪一个,但是因为有时间限制和数量要求,所以你会在大脑中思考,创造出来断舍离的标准。按照自己想出来且认同的标准来做,就会快很多。
同时,在过程中,你也会体会到柜子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及时清理里面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衣服,就没有办法将给需要的、合适的、舒服的衣服放进去。
依次推理,你会发现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电脑中垃圾过多,不及时清理,就没有办法把更新的资料放进去。
同样,大脑也是一样,如果固守旧观念不放,里面都是旧思想,那也无法把新观念、新思想放进去。
断舍离让人发现以前从未领悟过的道理,从未走进去的世界。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简书ID『佳心有约』,您的支持是对我莫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