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臧武仲以防求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论语·宪问》
孔子说:“臧仲武以他的防地来要求自己的后代能够在鲁国有立身之处,虽然说不是要挟君王,我是不相信的。”
臧武仲要求把自己的后代立为鲁国的大臣,似乎这是给后代找了出路,但是这种获得的方式在孔子看来是要挟君主,用自己的防区来要挟君王答应自己的条件。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昨天刚说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样的获取方式算是在道义上吗?如果不在道义上,那就会让人讨厌。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臧武仲传给了后代的是什么?虽然表面上似乎会有官位和财富,但是却没有传给他的后代一种富足的精神。也不是通过有效的沟通获得对方真心的认可的,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他的后代确实有能力,我相信也是能够做到这样的高位的。但是如果这个人没有符合岗位的相应能力,那坐上去了以后是不是能够一直做的安稳就是个大问题了。
我们想要的一切都不要以要挟的方式来获取,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自然会达到一定的结果,从而获得本该符合自身能力付出的相应回报。如果不符合就不要坐上去,我们自古就有一句话叫做,“德不配位”。强行得来的东西最后还会失去,这原本的一切都不属于我,我又何必为了不属于我的东西去执着呢?
我想,但凡可以失去的都本来不属于我,只有留在身边的才是我的。所以任何结果都是造化,都应该坦然接受。而臧武仲他无法接受,还想要挟君王给孩子一定的承诺,确保他们日后不仅生活无忧还得赫赫有名啊,不仅贪财还贪名啊。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在结果失去的时候去争,而是在工作的时候拼命努力工作。最应该做的就是拼命提高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技能、文化等,都是从各个方面提高的,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说的就是每天都要遇见更好的自己。臧武仲不就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不够,思想错误,而最后霸占着防城要挟君王给后代一条出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