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十二点,我们随着大巴一同来到环县的农村。这是一个窑洞分布在四周的大院子,据李主任说这是环县周围比较好的农家乐了。一行人在烈日中走进窑洞。我想这是比较现代化了的窑洞,里面空调、冰箱一应俱全。在专家领导们吃饭的时候,桌子太拥挤了坐不下,我和曹老师自告奋勇先去另外要演出的窑洞里架好机位。我们在窑洞里兴奋地爬高走低,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
“这就是炕啊,这一会儿咱这相机能怼炕上吗?”
“估计不行吧,这也太不雅了。”
“可是我摆门口不会给我一脚踢走吗?
……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充斥着只有我们两个人的窑洞。果然,最宝贝自己手艺的还是老艺人们。过不了一会儿,敬老师拿着沉甸甸的皮影戏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乐器、皮影等各种家当掀开门帘走进来。我们提前问过敬老师,今天唱两出戏,《青石岭》和《竹林会》。看着老先生们摆上家伙什儿,“这是耍皮影的‘亮子’(影帐),亮子后面是耍影戏的‘先生’(乡民俗称弄影戏的为先生)”。他们的头顶上扯着几根麻绳,影子被灯光投射到窑洞的土墙上,颜色额外的饱和。
皮影戏的表演,像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一样,追求的是传神写意。皮影的人物性格和表情全靠动作来表达,在空间表现上,由于皮影戏的“假戏真作”“真假相半”,影帐上的皮影调动皆可人为,山石树木能自由搬家,人可腾云驾雾、入地下海,天堂地狱无可不去。如此看来,皮影戏比戏曲更有表现力。
表演正式开始了,窑洞里人头攒动。我和曹老师早就分好个人的工作区,我把微单架在正前方,曹老师在老先生们的身后,我们都采取 one take一镜到底式录像。此刻就恨自己不能分身,侧台没人录了。第一出是武戏《青石岭》,两个人物上下翻飞,影帐前不断有人闪过,在台前和台后窜来窜去,想到画面会受到影响担心得干瞪眼。环县道情皮影充满着西北民间艺术的粗犷气质和生命张力。皮影身段上的镂刻图案精细流畅,色彩古朴鲜明,对比强烈。皮影景片造型真实简练,透视处理别有趣味,上面刻满各式吉祥纹样图案,这出戏中的许多大景片能置满影帐,灯光一照,花纹细致。
《青石岭》18分钟,《竹林会》17分钟,一片掌声雷动,结束时我们帮着敬老师一起收拾戏箱。老先生们没有戒备,我也非常小心翼翼。随后一行人坐着大巴回到了环县县城。我和曹老师听李主任的建议利用傍晚的时间去了皮影博物馆,我们兵分两路,曹老师跟着讲解的老师录音,我就负责咔嚓博物馆内的信息和图片,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直奔环州故城。
在这里碰到了田野前联系上的成都市级传承人,叶老师作为团里的舞美对我谈了很多他个人的经历与对皮影戏的体悟,晚上我二人录了三场皮影戏,分别是泰山皮影(我已与范老师网友相见)、成都皮影(飞天的造型十分惊艳)、礼县皮影(十分传统)。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的饭。田野第三天,夜里12:57曹老师突然说,“我觉得我肿得像个猪头”,当场爆笑。其实是因为环县的饮食可以称得上是碳水天堂,出门就是暴晒,吃饭就是好吃的拉面、开花馒头、粘糕,环县昼夜温差大,每到九点半环州古城演出结束,我们打不到出租车就采取走20分钟回酒店。
快走到时,右手边有一条红色大棚组成的夜市。2块5一斤的西瓜,19块9一斤的榴莲,凉皮和烩麻食,一眼见不到头的巷子,两边窄窄的枝条陪着微弱的灯光,像扶手,伴着晚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