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魅003《贾谊论》

我们今天来学另外一篇课文,第八课,在教材的69页上,叫《贾谊论》。

贾谊这个人,是公元前201年到169年的,这样的一个人。是洛阳人,当时是个年轻有为的才子,学识渊博,也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善于写政论文,也善于写策了。所以,像过秦论、治安策都是非常有名的文章。

所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说他的文章叫“西汉鸿文”,是非常大气的。

秦朝的末年,楚汉相争,当然胜利者是刘邦,建立西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其中央集权;立同姓王,灭异姓王;派他们到各地去掌握军队大权。然后,分封文武功臣。

刘邦病死,立了遗嘱,“非刘氏之王,天下共击之”,只有刘家的人才能作王,其它人都不行,这已经看出他已经隐约的知道了这个吕氏有了野心,刘邦死了之后,吕后的儿子刘盈就是汉惠帝。

但是,在公元前189年的时候,汉惠帝也去世了,这个时候吕后就临朝听政,她就改变了或抛弃了刘邦的遗嘱,分封了很多她的吕姓家族的人,作为王,这也是篡夺了政权。

封吕产为相国,周勃本来是太尉,军权被剥夺了,但是,还有很多人是忠于刘姓的,刘氏的家族,他的元老,包括分封到各地的诸侯王势力也很大。所以,后来吕后去世以后,在汉王朝在朝廷内部,刘姓和吕氏两家就争权夺利了。

这时候,齐王刘肥首先兵变,讨伐吕姓的诸吕。这时候相国就吕产了,就派灌婴领兵去打刘肥。灌婴到了荥阳以后,他根本就勤兵不前,反过来跟刘肥联合起来,来反过来打吕产。同时在朝廷内部,吕姓的内部之间,也互相争斗作乱。

这个时候,已经被解除兵权的周勃,就趁机夺回军权,把吕产他们杀了,吕氏的人都灭了,于是刘氏重新获得政权。这时候,元老们就把这个刘恒,就是汉文帝,领回来让他坐了国君。周勃、灌婴这些人,为刘氏的天下重新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文帝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跟他后面汉景帝一起,在历史上叫做“文景之治”,国家治理得比较好,汉文帝继位以后就大胆的使用有才的人,他不注重资历,不注重年龄,就看他有没有才能,提拔了一些年轻人,这些人当中就有贾谊。

贾谊,这个人18岁的时候,在他的家乡就很有名气了。后来汉文帝把他招来让他做博士,那时候他22岁,不久又提为太中大夫,很受汉文帝的赏识。

贾谊呢,也提出了许多治国的方针,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要进行政治改革。比如说,在朝廷外面要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在朝廷内也主张不要用元老,要让周勃灌婴这些人都退居二线靠边站,对外也主张不要去和亲,要对匈奴作战。

应该说,他这些主张在当时还不太合时宜,为什么?

因为西汉刚刚经过战乱,国家的元气受到损伤了。所以,需要一段休养生息,再来进行改革。贾谊的这些改革方针,其实是损害了诸侯王和元老的利益,当然遭到他们的反对,于是他们就说,他无知,想专权。

这样就导致汉文帝也疏远了他。所以,这个人被贬到了长沙,作长沙王的太傅,他继续写文章上书,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就所谓的《治安策》,《上治安策》。到公元前173年,他又被召回到长安,做了汉文帝的儿子梁怀王的太子老师,但是,在公元前168年的时候,梁怀王骑马摔下来摔死了。

这时候贾谊就很伤心了,一方面感到失职,自己没有照顾好梁怀王,另外一方面也悲伤自己不得志,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一年之后就忧郁而死,死的时候他33岁。

贾谊这个人一生很短促,但是,很有才能才干,但是,他的才干没有发挥出来。所以,苏轼写《贾谊论》,就是对这样的一个状况的一个评价。

作者这个苏轼,我相信大家都很熟了,这个人是北宋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他的诗词,写得都非常好,豪放派诗人,他的字是子瞻,号东坡居士,就是苏东坡。

我们来看看他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先看73页第一段。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第一段是摆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贾谊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下面在对于贾谊进行分析批评,“非才之难”,这个“才”指的是才能。苏轼他的观点是什么?

他认为人有两种才能。第一本身就有才干,要有智慧,智商要高。第二是如何使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得到运用。

他认为,贾谊有前者,而无后者。而苏轼认为什么呢?

他认为后一种才能是最难得的。光有才能不行,你要使自己才能能够发挥出来,非才之难的“之”,连接的是一个主谓结构,有才难得。“所以,”,“所”是代词,“以”是个介词。

“所以,自用者”:“自”修饰“用”,是偏正结构。“自用”再修饰“所以,”,也是偏正结构。“所以,自用”修饰“者”,构成“者”字词组。

然后,这个“者”字词组作“实难”谓语的主语,这是个主谓结构。不是才能难得,而是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这种才能,是真正的难得。

“惜乎”,“乎”这个是感叹语气词了,“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惜乎”是后面整个句子的一个谓语,可惜了的,非常可惜。因为它是个感叹词。所以,把谓语提前了,放到前面先说。

真可惜,什么真可惜,就是“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这件事情真可惜。

所以,后面“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是主语。“惜”是谓语。

贾生就是贾谊,“生”是汉代对于儒者就称呼生,比如说,董生,就是董仲舒。

当然,对于贾谊,还有其他的一些称呼。比如,贾长沙、贾太傅,都是因为他在长沙作过太傅。

王者,“者”是个代词,跟“王”组成一个词组,就是王。贾谊是能够辅佐帝王的人,但是,不能够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而”是转折。底下是对于贾谊的分析和批评。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夫”,是个语气词了,表示下面发议论。“所取者”,“所”跟“取”,组成一个“所”字词组,然后再跟“者”组成一个“者”字词组。“者”在它的目的,在他的理想,就是追求的理想远大,目的也大,你一定要等待。

“取”这个字,咱们从它的古文字字形来看,是一只手抓着一个耳朵,这是古人打猎的时候打到猎获物,打到比如,一只鹿射中了以后,割下猎获物的左边的耳朵,来清点数字。所以,“取”,它就有猎获、获取、取得的意思,在这引申为追求。

“则必有所忍”,“则”是个连词,这个连词连接的上下文,前后项之间,在逻辑上是紧密相关的,在时间上是紧密相连的。前项出现,后项就必然出现。

所以,它就是,只要你追求的目标远大,你就一定要有所等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就”是达到成就的意思。跟“所取者远”意思一样,是个变文,换了一个词。

“忍”,这个是苏轼历来的主张,苏轼还写过其他的,比如说,《留侯论》,留侯就是张良论,他说,“比其能有所忍,然后可以就大事”,说张良,“忍小忿而就大谋”,“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他一贯主张。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负”就是持有、凭借。古代的贤人呐,都凭借着自己有“可致之才”,“致”是招致、招来。就是他们都有着什么,可以让帝王招聘的才能,就为帝王服务的才能。但是,“卒”是最终,最终并不能够实现自己才能的万分之一。

“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时君”就是当时的国君,不一定都是当时国君的过错,“或者”,“或”是一个无定代词,这是表示肯定的无定代词,就是有那么几个。

现代汉语里面,没有这个完全跟它对应的词,这指代人事物,就翻译成有的。有的也是这些贤人自己造成的。“取”是造成,“或者其自取也”,这个可能大概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这几句话,苏轼实际上提出了自己的一贯的看法,就是一个人要有才,还必须有所忍,忍耐,有所等待。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然后指出有才之士,不被重用的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自己。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愚”是指第一人称的谦称,就相当于我,我仔细的看,“观”是仔细的看,仔细的看了贾生的政见言论,“论”的政见言论,像他所说的那些言论,即使是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代的贤人。

“何以远过?”用什么来超过他呢?

“何”是“以”的宾语,因为它是个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在古代汉语里面,它放到介词的前面,用什么来超过他呢?

就是没有超过他的,要注意一下“虽”,它是个连词,但是,不是现代汉语里面表示转折的“虽然”的连词,它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是即使。即使夏商周三代的贤人,也没有什么可超过它的,这是称赞贾谊跟三代的贤人,“不远”,差不多。

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但是,他现在遇到的,“得”是遇到的,像汉文帝刘恒这样的君主,“犹且”是尚且,还因为不被重用而死。“然”,是一个指示代词,这样。“则”是那么,连词这是表示一个假设的。假如这样的话,那么,怎么样呢?

“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是”指代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天下如果没有尧和舜这样的圣君的话,人们就不能够作什么事了?

“终”是永远。它从冬,就是四季的结束。然后底下再举出圣人孔子孟子的例子,这些人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怎样的不辞辛苦,怎样能够等待能够忍耐。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这是讲的孔子,他说孔子怎么样呢?

“历试于天下”,“历”就是一个个的一次次的,“试”是尝试,努力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苟非大无道之国”,“苟”是假设连词,如果假如不是,“大无道之国”“大”是特别,特别没有道义的国家,全部都“勉强”,勉强跟今天的勉强不是一个意思。

今天的勉强,是不自愿的。是凑凑呼呼地。这个地方的勉强,是努力。

说文解字:“免”,强也。免和强是同义词。同义连文。

“扶持”也是同义连文,努力的帮助他,“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庶几”这是一个副词,表示愿望希望也许,也许希望可能有一天能够推行自己的道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准备前往楚国。“荆”是楚国。“之”个动词,其实当动词讲是前往的意思。

孔子准备去楚国,“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申”就是重复,就是继续。

注意这地方有个“之”虚化了,它是个代词,但是虚化了,可以看作一个衬字,它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就是先带冉有,然后带子夏就完了,像这种“之”不用翻译。

君子想要求得,重用自己的国君,他的努力,花气力,勤勉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君子之欲得其君”,“之”是个连词,连接的是主谓。“如此其勤也”,就是一个其勤如此,就是像这样,他的勤奋达到了这样的地步。所以,如此是谓语,勤奋是主语。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孟子去齐”,去就是离开,孟子离开齐国,“三宿而后出昼”,昼是个地名。在那地方就是国境线,在国境线旁边,他住了三晚上,他才走才离开,为什么?

老希望事情有转机,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尚且说,国君也许还会叫我回去,“其”它是个语气词,表示推测,也许会召唤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就跟刚才,“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的结构完全是一样的。这个“之”的用法也完全一样。

他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国君,他对于国君的这种专一忠诚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厚”,深厚。跟“笃”的意思是一样的。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夫子”,是对老师的称呼了,老师,您为什么不高兴?豫是高兴。

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说现在天下,除了我还能够还有谁呢?还有谁能够来拯救这个天下?我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何为不豫”,就是为什么不高兴,这个“何”还是为什么,宾语前置的疑问代词。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爱其身”,就是爱惜自己,看重自己,就是我要来平治天下。所以,是看中自己,看重自身。“如此其至也”,“至”,我们看一看文字的字形,说文解字说:

是鸟飞从高至下,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来看,都是一支箭,射到一个目标前面停留下来,也就是达到了尽头。所以,“如此其至也”,它达到的尽头,达到了这个地步。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已经像孔子、孟子这样做了,那么,还是不被重用。就能够知道,天下果真果然,果真确实是怎么样呢?“不足与有为”,不够不值得,自己去有所作为,跟他有所作为就不配,这天下不配,就这样,我都这么用心作,你还是不用我,那就不必要了,“而可以无憾矣”,“憾”是现代汉语的怨恨,古代汉语的恨,是现代汉语的遗憾,“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这个遗憾的意思。

“而可以无憾”,是没有怨恨,要注意这个词的变化。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像贾生这种情况,不是汉文帝不能够重用他,任用贾谊,而是贾谊不能使自己被汉文帝重用。所以,这两句“用”的翻译也不一样,这是从上下文体会出来的。

底下这一段,是从历史背景来分析贾谊怎么样不善于“自用其才”,并且替贾谊设计了应当采取的方针。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待父子骨肉手足哉?

“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这句话里面,“授之文帝”是一个双宾语,我们在前面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里面见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这有“授之文帝”,把它交给文帝这个方面,也可以翻译成“把”字句,亲自拿着天子的玉玺,把它交给汉文帝。

灌婴率领着几十万军队来决定了,刘姓和吕姓的雌雄胜负。决出公的母的,就决出胜负。他们都是汉高帝刘邦的旧日的将领,这是他们君臣之间“相得”,就是“君善于用臣,臣善于辅佐国君”的默契,交往,投和,投缘,难道仅仅是父子骨肉这种情分吗?“分”是情分。

“特”这个字,本来你看他从牛边,本义是公牛,引申为独特,因为古人的雄性的雌性的阳性的单数等等是一个概念。所以,它也称为独特。

“特”仅仅,难道仅仅是副词骨肉手足这种情谊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是君臣相互投和的缘分,难道仅仅是父子兄弟那种缘分吗?

也就是说,后一种缘分不如前一种缘分。此其君臣相得,“其”也是一个表示推测的,这要注意它这个语气词。

“贾生,洛阳之少年”,这是一个判断句,贾谊就是洛阳的一个小青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想要让汉文帝一个早上把他的全部的旧日的大臣都抛弃,来跟新的大臣一起谋划事业,这已经很难了。

“使其一朝之间”的“其”只是个代词,指代的是汉文帝。在这作兼语,作“使”的宾语,作“其旧而谋其新”的主语,“一朝之间”兼语,这个句子应该会分析。也已经难于办到的,“亦”也就是也。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就是作为贾生来说,在上要跟国君处好,在下要跟大臣处好关系。那么,怎么样呢?

就像绛侯周勃、灌婴这些人要怎么样?“优游浸渍”,这是两个连绵词。“优游”是叠韵联名词,“浸渍”是双声联名词。这个连绵词,是不能分开解释的,优游就是从容闲暇。浸渍就是逐渐渗透,来跟他们深深的交往,慢慢来做他们的工作,这样让天子不怀疑自己,让大臣不记恨自己,然后全天下的人,就会只做你想做的事情。

举国上下,就全国上下,“举”就是全。不超过十年,就可以得实现自己的志向了。哪里有站着说话这一小会儿的功夫,“立谈之间”,就马上对着人痛哭呢,“遽”是快、立刻的意思。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yu)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看他路过湘水,作赋在那凭吊屈原,同病相怜,屈原也是没有得到重用的。所以,怀才不遇。

纡(yu)郁是一个双声连绵词,是缠绵缠绕,弯曲的意思,指的是心中的委屈,郁闷。“趯(yue)然”,是用心急切的样子,“有远举之志”,“远举”有高深的意思,在这有一个归隐的意思。隐退的意思。

后来因为自己悲伤哭泣,终于达到了什么呢?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夭”,是半截,就是夭折,“绝”是死亡,这也是不善于处在困窘的境地的人的做法。

“穷”是政治上不得志,困窘,不是没钱,穷的本意是什么?

是人在山洞里面到了顶端,到了顶头山洞里走不出去,没有出路。所以,穷和达,是一对反义词。古人说,孟子里面说的是,“达则兼善天下”,做官作大了,要把天下的事情办好,“穷则独善其身”,做不了官,应该把自己管好。所以,不是贫困,要注意这一点。

看最后一段。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谋”是一个名词,自己的谋略,一不见用,“见”表示被动,见笑就是被人家笑了,见笑于大方之家,就被大方之家笑了,不被重用,那么,又哪里知道最后不会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的来等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自己残害自己,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呜呼”,哎呀,感叹词。贾生志向远大,但是,气量狭小,才能有余,但是,见识不够。

这是他对于贾谊的一个评价,“默默以待其变”,“默”本来的意思是指的是,你看这个字,从犬,本来是狗突然咬人,它不叫。所以,是引申为沉默。

“识不足”,“识”是见识。这指的是贾谊对于社会的见解,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最开始的时候,苏轼所说的第二种才能,如何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这样的才能知之不多。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高世之才”,就是高于当世的人的才能,“遗俗”,就是脱俗,就是不同于一般的人的毛病。“累”,就是拖累,就是毛病。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是故”,连词,是缘故的定语,由于这个缘故。因此,“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聪明是本身的智力的条件。“聪”是耳朵听力好,“明”是视力眼睛看得好。睿,深明、通达。智是智慧,深明通达,不一般的智慧。“不惑”,有主见,不为他人所动。

所以,本身的智力条件,本身的见解,这是三个条件,一个比一个高,“则不能全其用”,“则”是假设连词,不是这样的话,就不能够使自己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全”是一个形容词,在这儿用成动词,是一个使动用法,使它全部发挥出来。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古今往来的人,都说苻坚这个人,他在草茅之中,去发现了王猛这个人,一个早上就把他旧有的大臣都赶走了。“与之谋”,“之”指代的是前面王猛,跟王猛一起谋划,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彼其匹夫”,它只不过是一个一般的人,匹夫就是一般的人,但是,后来取得了差不多天下一半的土地。

为什么呢?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什么原因?

他敢于用人,发现了一个在一般的老百姓中提拔一个人,就重用他,这证明国君帝王要善于用人。

底下要说贾谊了,他说,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我深深地为贾生的志向而感到悲恸,实际上,我同情他的这种志向。所以,全面的来评价他。同时,我也是通过评价来告诫这些君主,如果你们遇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该了解到他们有“狷介之操”,狷介就是孤高不合群,洁身自好这样的操行。

一旦他们不被用,它们就会怎么样?

忧伤,就会痛苦失望,“病”在这痛苦失望的意思。“沮”就是颓丧,灰心丧气,“不能复振”,不能够重新振奋起来。作为君主要注意,用人要照顾到他们这种性格,要能够善于使用它们。

而作为贾谊这样的臣子,这些人也应该来“谨其所发”,“谨”是谨慎,用成动词,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小心谨慎,这样君臣之间可能配合好。

所以,苏轼最后指出来什么呢?

如果要人尽其才,一方面君主对于“高士之才”,有才能的人,不应该计较他的高傲,不应该计较他的不合群这些小毛病。另外一方面,这些高士本身也应该努力地适应现实,不能够偏激。

应该说,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苏轼爱才惜才的这样的一个心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490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8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830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57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74评论 6 39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54评论 1 3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64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57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47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95评论 3 33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37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19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82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49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09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86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