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自己独当一面。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呢?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瓶子不容易打开。有时候,用勺子撬开一边可能会有用。”
3. 不问太多问题
“回来了!”
4. 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我觉得可以去问问水族店老板。
6.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你想试试主角,这会是个不错的经历。”
二、针对每个技巧的建议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问孩子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今天想吃米饭还是面条,这些问题看似不合理,但对孩子来说,每个小小的选择都会让他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缺少了自己的意见。
“你必须吃药。”
“别敲桌子。
“赶快上床睡觉。”
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一个“怎么去做”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就足以减少孩子的沮丧心情。“看得出来你不想吃药。你是愿意用苹果汁喂药还是用姜汁?”“这声音让我不舒服。要么别敲,要么回你房间敲,你选吧。”“现在是爸爸妈妈谈事、你睡觉的时间,你是愿意现在就睡,还是先在床上玩一会儿,睡的时候叫我们过去?”或者让孩子自己想出一个解决方案,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我们常常会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我们还会鼓励他们“试试看,很简单。”如果他做成了,那也是做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没做成,他会觉得连“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好。换个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或者:“这可能会有点难。”他们会传达给自己不同的信息。如果成功了,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件难事,如果失败了,至少他们知道这个事情完成起来比较困难。也有些家长觉得说“这可能会有点难”有些虚假。但是如果能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的角度去看,就会意识到任何事情第一次去做的时候,都会很难。(避免说:“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些难。”孩子会想“为什么对我来说难,不是对别人来说难?”)有的家长抱怨,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孩子挣扎而无动于衷。这时候,建议你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去替他做。
“你可以把拉链头撑直,这样拉链会容易拉一些。”
“做东西以前把黏土揉成软球会好些。”
“在上锁以前,把锁头来回转动几下会好些。”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为孩子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是的。相信每个父母都能感觉到孩子很累、需要特别关注或者想撒娇的时候,希望我们帮他们做事情。同样,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但如果有人帮你梳一梳头发,拉一拉袜子,也会带给你一些安慰。作为父母,我们培养孩子的基本原则是让孩子有责任感,但偶尔我们也非常愿意“替他们做事”。
3. 不问太多问题
“你去哪儿了?”“出去了。”“出去干吗了?““什么也没干。”这段经典的对话随处可见。孩子们在没准备好怎么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的时候,他们防御性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或者:“别烦我。”
一位母亲说:她原来觉得不过问孩子就不是一个好家长。但后来,她惊喜地发现,如果不狂轰滥炸地问孩子问题,而是在他想说的时候,认真倾听,他就会愿意和你说。那么,这是不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过问孩子?绝对不是。重要的是注意你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
4. 别急着告诉答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问到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问题
“彩虹是什么?”
“小孩子为什么生下来就不能回去了
“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家长经常会被这些问题搞得很尴尬,然后立刻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合适的答案。他们给自己的这种压力其实没有必要。通常在孩子提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让成人作为一个回应者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想法。急于给孩子答案,对他们没有帮助,就像是我们在替他们做脑力劳动。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
“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甚至可以重复他们的问题。
“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可以称赞孩子提的问题
“你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自己先想一想答案。”
不必急于回答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
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减轻孩子对家庭的依赖,告诉他在外界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这个方法除了对孩子有益外,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校医可以和超重的孩子讨论饮食习惯,鞋店的售货员可以解释长时间穿运动鞋对脚的影响,图书馆员能帮助青少年攻克一个艰巨的研究课题,牙医能解释不刷牙的后果。所有这些外界资源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只是从爸爸妈妈这里得到答案。
6. 不要放弃希望。
生活的很多乐趣来自梦想、幻想、期待和计划。让他们对实现梦想失望,也让他们失去了实现梦想的人生经历。
案例
一位父亲说到:他9岁的女儿很喜欢马。一天,她问爸爸可不可以给她买匹马。他尽力忍住不去告诉她这不是简单的钱、空间和城镇规定的问题。他说:“噢,你希望能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马。给我说说看。”接着,他仔细倾听了女儿叙述的关于马的种种细节:她怎么喂它,怎么装饰它,怎么每天出去骑马。仅仅谈她的梦想,就已经让她很知足了,她没再强迫爸爸真的给她买匹马。但从那次谈话以后,她从图书馆借来了关于马的书,画马的素描,并开始攒自己的零花钱准备给马买块地。几年以后,她申请了一份马场训练员的工作,在那里她可以偶尔骑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