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宝妈因孩子吃了同学生日蛋糕发飙”,这个事件,很快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发帖分享了一段家长群中的对话,从聊天截图我们得知:六一儿童节,有位家长带了蛋糕,给孩子们集体分享。其中一个宝妈因为对自己孩子的饮食要求非常严格,得知孩子吃了奶油蛋糕,觉得是垃圾食品,她顿时认为孩子“被投毒了”,开始在群里疯狂发飙。知道孩子吃了奶油蛋糕后,她极其愤怒。为了催吐,让孩子把吃到肚子里的奶油蛋糕吐出来,她硬生生地逼着孩子喝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还有10毫升亚麻籽油。直到孩子哭着说:“妈妈,真的以后不敢了,谁给我都不吃了”,这个母亲才作罢。当时,这个妈妈可能没有做这样一个核算,喝油催吐对孩子身体的损伤可能比吃奶油蛋糕对孩子身体的损伤更大。
在整个事件当中我们看到在其中游荡着的实质、内核是什么呢?是妈妈对孩子高度的控制,在事情脱离了她的控制之后,她自己丧失理智的失控。表面上她气的是其他家长往幼儿园带了蛋糕,以至于他的孩子吃了奶油蛋糕,实质上,她真正无法接受的是,事情突出了她的掌控之外,这种失控让她产生了巨大的焦虑感和破碎感,而她自己无法妥善处理自己这些强烈的冲击和情绪,因此就转嫁到了外界,带蛋糕的家长和自己的孩子身上。
控制是损害孩子心智发育的一种东西。
控制孩子,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定规矩,这个事情的因果,—— 控制会打断孩子跟事物的直接连接,减损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无法以干净的逻辑做事,无法跟自己的感受形成连接。并且控制会让孩子进入边界不清的幻想,在人际关系中制造冲突和伤害。
比如很多家庭,会控制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给孩子规定刷牙、洗脸、睡觉、起床的时间。事实上这是大人决定了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对孩子边界的侵入。控制是边界不清,这种边界不清会是相互的。比如,孩子要求爸爸跟他一起玩游戏,假如此时爸爸正忙着,或者不想陪他玩,推脱说我正在忙,等什么什么时候我再陪你。这时候孩子通常会不依不饶,那么等到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爸爸可能也就妥协了,放下自己的事情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时候,孩子的控制就成功了,孩子也就侵入了爸爸的边界。假如这个时候爸爸态度坚决,我现在就是不能陪你玩,那么孩子立刻就会反扑“你凭什么可以拒绝我,凭什么你就可以只做你喜欢的事情,我就不行,我就要什么都听你们的安排?”孩子在跟父母的关系互动当中习得的模式是:父母可以操控我,我也可以操控父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操控的,我可以再三地磨,甚至发脾气,父母也就同意了。这也是在长期的关系互动当中形成的一种平衡。
真正边界清晰的关系当中,是不会发生控制这件事情的。真正的边界清晰是,我的躯壳之内是我,我的躯壳之外是不是我,我的身体我做主,别人的身体别人做主,涉及到双方的事情要双方乐意才行。
边界清晰的父母,必然养出边界清晰的孩子。生活中对孩子只有建议,没有强求。这样的孩子主体性强,现实感好,生活中不会强求别人,别人也很难侵犯他的边界。有的孩子为什么特别自来熟?为什么容易轻信陌生人?父母需要反思,对孩子是不是过于控制,过于侵入他的边界。边界清晰的孩子不用父母特别说教如何保护自己。他不会跟陌生人自来熟,他有自己的主体性,他会花时间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最后决定和这个人采取什么样的互动方式。什么是主体性,什么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玩手机、看电视、定点刷牙、睡觉、起床这些事情,父母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留出空间,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去选择,我们要允许有时候孩子与我们期待和想象的不一样,而不是去侵犯他的意志,硬性要求他养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说父母爱孩子是如你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实际上说的就是不控制,不侵入孩子边界,真正的尊重和爱孩子这个人本身,而不是只爱符合自己想象的孩子。有主体性的孩子有力量,正常智力不受损,自带“人渣免疫力”。其实智力不受损的孩子,就是大众眼里的天才。
所以说,控制是双向的枷锁,操控孩子的父母,自己也终将被孩子操控,双方的自由都会受损,智力都会受限。
家长们也非常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品尝过无条件的爱。我们曾经体验过的往往不是控制就是抛弃“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不要我管是吧?那以后什么事情我也不管你了”。家长们内心不安全、不自由,所以也就不敢给孩子完全的自由,我们会投射各种负面的联想。所以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我们自己从恐惧和制约当中解脱,让我们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全和自由。安全自由的人自带同理心,能够感同身受,不愿意伤害别人,并且做事情很专注、很投入,因为他们不焦虑未来,而是享受当下。
——整理自李雪《被投毒的生日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