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寝不尸,居不客。
这是《论语·乡党》孔子居家的状态,描述孔子在家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直挺挺地躺着,孔子在家里并不讲究仪容,家是摘下面具的地方。在《论语·述而》中也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样的关于孔子居家的描写。
由此可知,孔子虽然在朝时事君尽礼,无微不至,但回到家里还是轻松自在的,既不过分放纵自己,也不完全没有形象可言,又举手投足之间大方、得体、舒服。
孔子是个懂得享受人生的人,所以后世评价孔子发自内心的乐是自然而然地内心精神世界的呈现,是一种“不找”之乐,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在逍遥。
家是卸下盔甲的地方,是脱下战袍的地方,是放松的地方,既然回到家里,那就让自己舒服自在些,休息好了再出发。
二、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感悟:
(一),孔子有强烈的人文情怀
1,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关系亲密,也一定会改变神色,变得肃穆。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低头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同情。
2,看见戴着礼帽和失明的人,即使平常很熟悉,也一定表现得很有礼貌。
孔子在这种场合下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表情与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能够照进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啊!对他人的感同身受,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二)尊重生命,重视礼节
3,遇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同样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敬意。
4,有丰盛的肴馔,他一定改变神色,站起来行个礼。
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挑山工》一文中描写泰山挑山工那样,不仅深刻表达了对挑山工的尊敬,还从他们那里学到一种坚持不懈地执着精神。如果我们或者带着孩子偶遇这一幕,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不是可以学学孔子,微微俯下身以示敬意呢?
我们参加他人的宴请,不管饭菜如何,都要跟主人表达热情款待我们的那种欣喜与热情,这就是一种礼貌。不要没有任何积极回应或者显示一副优越感。也许饭菜并不如我们口味与心意,也许是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菜肴,但是,这已经是主人认真的、尽了心意的,以他理解的方式和他所能承受的能力来款待我们。大人尚且不容易做到,更何况小朋友?为人父母的,更要提前告诉小朋友这样的礼貌做法。
(三)敬畏自然与生命
5,遇到打雷和刮大风天气时,孔子的表情也会变,跟世界的一种互动与感应。
从孔子细微的表情、身体语言与肢体动作可以看出来,这是孔子内心认知的一种写照,孔子是一个心思细腻、有强烈的人文情怀的人,孔子用自己的柔软与仁爱来对待世界,也体现了孔子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心。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心与行为匹配,人与环境匹配的人,一个活在当下与正念的人。
相反地,如果没有这些互动与回应,人会是什么样的呢?呆滞的、麻木的,甚至看到挑山工负重前行时,再不屑一顾的表达一下:就你累就你辛苦,我不累不辛苦吗?这种麻木与视而不见,会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心思、付出等等,都逐渐变得没有感觉了,慢慢地就从“麻木”变成了“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