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文学作品只有表现生命的内涵本质,才是恒久的,具有恒久的魅力。杜甫说的“文章憎命达”,就是这个道理。苏轼是用生命在写诗,南唐李煜也是用生命在写词,历史上有很多用生命写作的作者,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不管是过去了多少年,总是能触动我们生命最深处的那根弦。
先秦诸子,他们的作品在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思辨中心事就是治世之良方,是寻求被“皇帝”认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个很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是以庄子的生命哲学为根基,强调的是个体的生命存在,个体的自由精神,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命哲学从总体上取代了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魏晋以陶渊明为代表,陶渊明对生命的思索和探讨的心路历程,是整个魏晋文学的缩影。
不仅本国的文学作品解读需要凸显生命意识,外国的作品也是如此,生命意识作为一种内在的美,在文学创作中真正体现出了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力和融合力。
阅读本身它是一种生命存在形态,所以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平等对话 ,是一种生命运动。
文学作品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生命,首先要突破三重障碍:政治犯法,道德强渗,科学阉割 。
感悟生命,还要把握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的存在形态:1.抒写对生命的敬畏关爱之情。2.展示丰富的人生形式。3.抨击各种戕害生命的思想制度和行为。
二、美的积累,在此处,美的发现
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美在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
关于美的积累,《文心雕龙知音》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汉代学者荀悦形象地指出“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这些都是说美的感悟,积累越多,美得内存越丰富,就越能够感悟到读物的美,阅读水平就越高。
现在的统编教材里面也非常的重视阅读这一块,语文园地里特别开辟出一块“和大人一起读”。语文教学注重阅读已经到了非常重视的地步。
美在此处,首先要求教师的备课应较好的把握究竟美在何处 。有时是一句有时是一个字,有时是整个篇,但是好的不仅仅是这一句一字,而是全篇文字很好,优美,朗朗上口,顺着布局走到了最后一步,特别突出了这个地方的美。在教师掌握了这些每个地方之后,然后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了美的所在,检查预习的方式,然后呢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用读书笔记的方式,最后教师以适当的方式指出美的地方。
美的发现,是知其所以然。美的积累,美在此处,主要对于读者的体验,美的发现主要对应的是课标强调的探究和欣赏。美的积累是最起码的基本目标,美在此处是发展性的基本目标,美的发现是提高性的基本目标。
三、多元有界
多元有界是从两次历史性的西方文论转变开始,从研究作家创作为主,转向以研究作品文本为主,再转向以研究读者接受为主,这样就出现了多元有界的解读。
顾名思义,多元就是多种角度的解读,有界就是有一定的框架。现象学的最重要的学者之一英伽登在理论上给出了有力的说明。说白了了就是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既要坚决的积极的鼓励支持学生个性阅读,多元阐释,又要大胆的认真的对那些越界的解读加以纠偏。书中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为例子,做了具体的讲述。
关于越界和创新,往往是一墙之隔,一步之遥。我们提倡创新,什么是创新,就是对陌生又熟悉美之感越大的就叫做创造,比如高考作文题“答案是唯一的”,一个考生写到:答案是唯一的。这就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