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页的一本书,从8月5号开始阅读,每日一节,今天正式结束。半个月的时间,每阅读一节都用文字进行记录,有摘抄有心得,大概每日二三百字左右。这是自己在量上的一个收获。
那么质的收获有哪些呢?
1.关于读书的感悟
选择这本书,原因是因为自己参加了王荣平老师的遇见花开,王老师选择这本书作为八月份的打卡书目,我是一个按规则做事的人,需要被动的督促,与群里的其他老师进行打卡。看到其他老师的打卡,有的写的很丰满,自己的思考就很直白、浅层,总是不能直击中心。
甚至在今天读完重新翻开前面的内容时,才会想到这一节说了什么,而合上书对于书里的内容只记住了四个字“教育机智”。虽然读书不需要我们去背里面的语句,但是为什么别人总是在需要的时候脱口而出呢?而我却只能眼巴巴的羡慕,我认为是读书没有真正内化于心。专业阅读的路上自己离得还有很远很远。
2.关于本书的收获
这本书名是教育的情调,我记得自己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具体内容也不记得。但是情调二字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马上就能想到的是诗意和远方,但是生活中还有柴米油盐,教育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会挣扎于柴米油盐,向往诗意的远方,因此教育中如果拥有了情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点调剂。而这,需要孕入我们的教育机智。
书中开篇顾明远教授说“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明确的说教育要有爱与尊重,然而,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一概念的诠释。“教师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jingcha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教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老师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并且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在”。这里的爱和尊重是全身心的投入,是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素养对孩子的关注,给孩子希望,与孩子更开放、更宽容的相处。不是人虽在场,心却不在地“陪伴”。我们对孩子有了爱与尊重,我们就有了教育情调,就有了培养他们美好成长的土壤。
每一本的教育书籍我们都会发现作者在提倡教育中要有爱。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会自我感觉“自己爱学生”,吵学生是在爱学生,其实方式已然错误。教育方式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以“柴米油盐”式的教育生活度过,还是“诗意”的度过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可能我们会说,教育机智我们没有啊,学不会啊,范梅南指出智相比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教育机智”确实没有现成的理论知识,没有具体的技巧,也没有固定的规则,不是大规模的批量式培训就能训练出来的,只能通过大家聊天、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做一个“有心人”,不断记录、反思教育故事等“非技术性”的方式才能慢慢提高。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的智慧不是用来“摆平”和“搞定”班级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待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情调”。
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想当然的主观思想,机械僵化的管教方式来实施“教育”。即使我们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做一个内心丰富的智慧教育者,多读名家的教育著作,做一个教育的观察者、思想者、实践者、记录者。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教育的完美,但我们必须为更好的教育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