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分,买菜回来。今天买了六个玉米,五块钱;一把小葱,1块钱;两块钱的凉面,两块钱的豆腐,还有八块五的猪里脊。
日均35度的天气,只有暑气未盛的清晨和完全褪去的入夜后是凉爽的,趁着风还没来得及变热,去菜市场溜一圈。清晨的菜场,新鲜的瓜果蔬菜,新鲜的各色面孔,不同年纪、不同的面部表情、不同衣饰装扮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一切都是鲜活的。
将近六月中,早熟的玉米正当季,50米的距离便有四家卖玉米的。带拖斗的农用三轮车,装了满满一斗带皮鲜玉米,无须停下,只消正常速度从摊位旁经过,摊主的叫卖声就会响起,有的一块钱一个,有的五块钱四个,也有的五块钱六个,我从南往北一一经过,把车停在不妨碍行人的路边后,步行走回来,最终在一个阿姨的摊位前停了下来。
阿姨六十多岁,话不多,脸上带着害羞的、不好意思的微笑,不主动叫卖,得你问一句“玉米咋卖呀?”她才开口说,“五块钱六个。”我习惯看眼缘,会不由自主选择这类摊主。老板递了搓开了口的白色塑料袋,我选了六个玉米,两个全剥了皮,漏出一排排嫩黄整齐的玉米粒,四个留了最里面最嫩的浅绿色玉米皮和黑棕色的玉米须。玉米带皮煮更香,玉米须水祛湿,煮玉米的水正好装壶里喝,一举两得。
摊位上另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买家选了十块钱的,还专门挑了些别人撕掉的玉米皮上的玉米须,边挑边与摊主说,“玉米须冬天可不好找,现在碰见了留一些冬天用。”摊主也帮着她一起挑,“是啊,正季节的东西就好办,冬天要找也没有。”看来是要晒干备用的。
进门看到门口孩子的拖鞋,知道他已经走了,餐桌上早晨给他热的猪扒包不见了,书房晾水壶里的水也空了,知他带了早饭,装了水,放心许多。至于几点走的,迟到没有,现在越发没有感觉了,迟应该是迟了,毕竟我出门时他还在床上赖着呢。
洗手、进厨房,把肉、豆腐、面放冰箱,从架子上拿出小锅,冲洗玉米,加水没过,开火煮上,这才进卧室换上家居服。上午又没人约,那就怎么舒服怎么来。家居服无疑是最舒服的。
整理了卧室,看了下书桌上孩子的手机,他昨晚发了两条朋友圈,20多条点赞评论,这是他的小世界,懵懂、青涩、鲜活。
去厨房调小了火,在书房坐下来看了两篇文章,周慧的《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这本书是上周写作群里老师推荐的,号称“中国版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我看了两遍的书,2023年陪了我大半年的时间,既有如此称号,必是不能错过的。于是拼多多十块钱买来了一本,字迹倒是清晰,但装订应该是有些问题,每一页右侧的空白都很大,本想退了,反正有运费险,看了两天觉得应该留着,毕竟比正版省了20多块呢。能省就省吧,一年的买书费用也不少呢。看,有时候我还是挺扣儿的。
看了两篇别人的,写了一篇自己的流水账,厨房的玉米香就一阵阵的袭来,它们在迫不及待地召唤我,不行,我得去找它们了。还是我的早饭呢。